最近在跟朋友的相處過程當中討論了一下養孩子的問題,有一個朋友滿臉愁苦的向我們表示他的孩子永遠不會主動學習,父母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話題一旦打開,我們發現有很多的父母都在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會努力學習,總是父母逼迫孩子學習,孩子才會稍微的學習一會兒他們更願意在看電視玩遊戲或者出去玩耍上面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不願意在學習方面。
其實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試問一下哪一個家長願意天天的學習,而不願意看手機發抖音,或者跟別人聊天呢?
最近看到一個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好方法,我覺得有必要跟各位家長分析一下,所以也寫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讓更多的父母們嘗試一下這個好用的辦法。
這個方法是詹姆斯提出來的,原先是讓自己的好朋友買一個鳥籠,結果沒有過幾天籠子裏面的鳥竟然死掉了,然後問自己的朋友,你知不知道這個鳥是怎麼死掉的?朋友一臉茫然,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鳥是怎麼不見了的,怎麼就沒有呼吸了的?
然後詹姆斯就讓他的朋友再次購買一個鳥,然後仔細的觀察這個鳥是怎麼死亡的,讓人們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朋友竟然真的在這個鳥籠上花費了很多的心思仔細的觀察了。
然後他發現了"鳥籠效應"。當一個人過偶然獲得了一件自己完全不想要的物品時,就會為了這件物品繼續添加更多的東西出來。
通過這個事件,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在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事情上面感興趣,比如説告訴孩子一個他們未知的東西,因為不知道,所以談不上喜歡或者不喜歡感興趣或者不感興趣,但是他們會在這個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神。
怎麼才能夠讓孩子自覺學習呢?
積極建立興趣點
有很多成年人長大之後發現自己一無所獲,一無所愛,就像是一個圓圓的球一樣,沒有任何稜角,這樣的人真的幸福嗎?
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變成一個木頭人,那麼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應該培養他們的興趣點,有一個孩子非常的不喜歡吃飯,於是他的媽媽給他買了一小盆花,這朵花看起來非常的美麗,然後媽媽告訴他,如果你想要得到這個美麗的花的話,你就必須拿着這顆種子把它好好的照顧。
孩子相信了媽媽的話,於是在這個冬天就不斷的往這個花盆裏面澆水,然後再施肥,甚至會把家裏面的剩菜剩飯倒到這個花盆裏面。經過寶寶的精心呵護,來年春天的時候花盛開了,寶寶突然間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懂得了飯菜的不易。
這就是孩子非常感興趣的一件事情,雖然養花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對於培養孩子的性情來講是非常有益的。
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有一個媽媽跟我説,孩子在家裏面不喜歡吃蔬菜少,孩子説你不能夠不吃蔬菜,一定要把蔬菜吃完,然後才能夠長高個,但是越是這麼説,孩子反而越不吃。
後來這個媽媽跟其他的媽媽交流,有一個媽媽告訴他,如果你真的想要孩子變好的話,你一定要給她積極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消極的。舉一個例子來説,就是當孩子想要看書的時候,媽媽要告訴孩子我的寶貝真棒,這麼小就喜歡看書了,爸爸要告訴孩子我的寶寶真棒,這麼早就能夠看這麼多的書了。
通過這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覺得我能行,我喜歡做這件事情,慢慢的他就真的會做這件事情,真的就會喜歡做這件事情。
俗話説得好,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他喜歡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很自覺的去讀書學習那麼他的做法就會得到父母們的肯定,以此循環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這就是典型的鳥籠效應,告訴我們的孩子他們對什麼感興趣,讓孩子形成一個積極的心理和暗示孩子的成長就會健康很多。
當然這種效應也是有負面的,比如説當孩子不喜歡吃飯的時候,我們不能夠總是強調孩子不喜歡吃飯,而是要讓他揚長補短,或者慢慢的喜歡吃飯,總是強調不好的事情,孩子的心裏就會真的變得不好。
對於孩子們的學習來講,自覺效應是最好的,當孩子懂得學習的興趣和願意去學習的時候,他們的學習效率絕對是我們督促孩子去學習的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