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對着的碑石喃喃自語,“大姐,你為什麼不再多等等我”、“我多麼想再見你一面”。而獨自在美國苦等待他半個世紀于鳳至,也一早就為他們死後合葬安排好了墓穴。生不同衾死同穴,是于鳳至一生中最後的願望。然而十年之後,張學良去世,卻和趙四小姐合葬在了夏威夷。
張學良一生厚重少文,雖然花名在外,但他正式的妻室只有三位,其中第二位谷瑞玉一直都是姨夫人地位。直到趙四小姐出現,于鳳至才有了真正的情敵。
據張作相的外甥所言:直到一九六一年他們見到張學良時,張學良一直不讓別人叫趙四小姐為張夫人,這當然是因為那時他和于鳳至還沒有離婚,但是同時也説明他的心中仍然尊重於鳳至。可是這一切,為什麼後來又變了呢?
于鳳至和張學良是“包辦婚姻”,但是和別的“包辦婚姻”不同,他們之間其實是有真感情的,並且是“一見鍾情”。
于鳳至一八九七年出生於奉天,她家祖上是從山東遷至東北。父親於文鬥在清朝同治年間就成為懷德一帶首屈一指的大富商。家中有房二百四十餘間,並且經營錢莊、糧棧、酒城、皮貨、茶葉等百業,壟斷商貿,開設私塾,富甲一方。
於文鬥一九零二年在鄭家屯發展商貿,和當地的軍閥吳俊升是好友。當他經商受阻時,張作霖又被派往鄭家屯剿匪,大營就安置在於文斗的家宅中。張作霖酷愛通過兒女親事來大搞政治聯姻,當他發現於文鬥財力驚人時,就有意讓自己的長子張學良與於家三小姐于鳳至成親。
可是,一開始於鳳至、張學良二人都不同意。吳俊升幾次跑來説媒,越説張學良越反感,認為于鳳至只是一個“鄉下姑娘”。但是後來見面,卻發現對方知書達理,且生得相當漂亮。
於是,一生“厚重少文”的張學良,破天荒地為于鳳至作了一首《臨江仙》,把她比成楊貴妃。他説:自從見到于鳳至後,她秋波一流轉,千花百卉不是春。
于鳳至沒出嫁前是一名才女,熟讀諸子百家,擅長音樂、繪畫。後來嫁到張家也非常賢惠,孝順公婆,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張作霖去世時,張家上下亂成一團。全靠她鎮定處事,秘不發喪,一直等到張學良回來。
張學良帶兵,她就去勞軍。張學良公務繁忙時,她在家鄉辦學。她自稱幼承母訓,心中常懷救世之想。因此一直熱心公益,關心國家大事。西安事變之後,于鳳至拍電報給張學良,叫他為抗日大局着想,務必保住蔣介石的安全。不曾想張學良最後反而被蔣介石扣押,關了一輩子。
得知張學良被扣押,于鳳至第一時間前去求見蔣介石,被拒後找到宋美齡説:如果漢卿有個三長兩短,我也不能活了。經宋美齡反覆勸慰,她仍然決意要陪張學良一起坐牢。隨後同張學良一道,度過了四年牢獄之災。當他們被轉移至貴州後,于鳳至因患乳癌在宋美齡勸説下,前往美國治療。
于鳳至在她的回憶錄中稱:臨行前張學良認為蔣介石必定置他於死地,於是叮囑她帶着幾個孩子在美國好好生活。一來是為張家留個後,二來希望逃出生天的她,將來能有機會把事變的真相公諸於眾。
于鳳至到美國之後,一邊撫養兒女,一邊苦苦等待張學良出獄。不料二十多年後,突然收到張學良的一封親筆信,信中提及想與她離婚,和趙四小姐正式結婚。
關於張學良和于鳳至二人離婚的真相,歷來有多種説法。第一種説法是,于鳳至晚年被趙四對張學良的深情感動,最後主動讓位。從於鳳至的碑文來看,這個明顯不是事實。
第二種説法是在一九六四年前後,報紙上突然刊出一篇張學良寫的《西安事變懺悔錄》。于鳳至深信文章是特務代筆,為的是污衊張學良。理由是:張學良一生中絕少親自動筆,平時書信都由秘書代寫。而趙四讀書很少,沒有這樣的文筆。
於是,于鳳至公開在報紙上否認《懺悔錄》是張學良所作,激怒了蔣介石。蔣介石差一點就想給張學良一個“楊虎城式的結局”。後來,張學良好友宋美齡、張羣等人一起勸説張、於二人離婚。于鳳至為了張學良生命安全,只能同意。
第三種説法是宋美齡勸張學良離婚,宋美齡在與蔣介石結婚之前就認識張學良。據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先生的説法:中原大戰之前,宋美齡和張學良在上海舞場上結識。他們一同騎馬,一同參加舞會,一起度過了二十多天愉快的時光。
張學良向旁人説,當時不知道她是未來的蔣夫人,一度還想追求她,而宋美齡從此以後一直叫張學良“小夥子”。假如不是于鳳至,假如不是理智戰勝了情感,説不定他們還會有一段。後來蔣介石扣了張學良,宋文子還打電話威脅蔣介石:小夥子要有什麼事,我要你好看!
因為一些感情上的原因,再加上東北軍和宋家過去的經濟往來。宋美齡在張學良最難熬的那些日子裏,對他非常照顧。不光想盡辦法改善他生活,同時也很關注他的精神世界。張學良去台以後,一度想要信佛。宋美齡信基督教,於是她勸張學良也信基督教,張學良聽她的意見信了基督教。
一九六四年的時候,張學良感激趙四小姐二十多年來的不離不棄,想給她一場婚禮。宋美齡説基督教徒只能有一個妻子,於是叫他在於、趙二人之間做出選擇。
其實關於張學良和于鳳至的離婚還有一種説法,是出自二人的女兒張閭瑛。説是早在一九六二年前後,張閭瑛去台灣探視張學良時,父親想和母親離異,並且寫好一封信讓她交給母親于鳳至。但是張閭瑛拖了兩年,直到一九六四年《懺悔錄》事件發生以後,才掏出來。
于鳳至在美國苦等了張學良五十一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想着死後能與張學良在地底下“團圓”,可惜未能如願。假如她晚走一年,在臨終時見到張學良,他們二人之間會説點什麼呢?
趙四小姐陪張學良坐牢三十年,五十多歲才得了名分,實屬不易。但假若當初,張學良不曾與趙四小姐有過一段風流;再假如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沒有背信棄義將張學良扣留,于鳳至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情天已碎,恨海難填。當年厚重不文的張學良,贊她是“百花千卉失顏色”,誇她“鳳至落到鳳凰山”,可是卻在百年之後,仍然選擇和趙四合葬,把她孤零零扔在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