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書影。
教材內容的編寫一直是公眾關注焦點之一,“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地位凸顯,並明確教材是國家事權。把好大中小學、職業教育“教材關”,成為教育部的重點工作之一。
2017年,國家教材委員會正式成立。幾年來,建立健全教材規劃、管理制度以及全流程的把關機制,基本形成新的課程教材體系。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其中,基礎教育類教材近1萬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教材近8萬種,高等教育類教材近10萬種。教材門類更加齊全、品種更加豐富、類型更加多樣。
教材編審“國家隊”
提供人才支撐
為分級分類強化教材建設專業支撐力量,教育部成立課程教材研究所,建設國家級高水平課程教材研究和決策支撐平台,啓動國家教材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打造服務教材建設的專業智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首批11個基地已於2019年掛牌運行。
2020年,《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發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大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領域教材建設作出系統規劃。同時,建立實施教材建設國家獎勵制度。設立全國教材建設獎,每四年評選一次。
“2020年已經部署開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的評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設立全面覆蓋教材建設各領域的專門獎勵項目,也是全國教材建設領域的最高獎。”田慧生説。
與此同時,在制度保障的基礎上,國家教材委員會還建立了國家課程教材編審專家庫,目前已入庫編寫專家5000多名、審核專家3000多名。“國家隊”為國家重點教材建設提供了穩定的資源和人才支撐。
普通中小學三科教材
實現統編統審統用
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由教育部教材局統一組織編寫的普通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實現所有年級的“全覆蓋”。
與此同時,普通高中的三科統編教材於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計劃,2022年前,將實現所有省份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到2025年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除此之外,中等職業學校三科統編教材也正在加緊編寫,2020年底完成初稿,計劃2021年下半年提交審核。
“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有力推動了立德樹人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貫通起來,形成了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格局。”田慧生評價説。
事實上,統編教材在落地推行過程中也要破除一些困難。面對一些教師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教育部也在抓緊安排培訓工作。
“教材能不能發揮育人功能,關鍵在於教師。針對如何幫助教師更好使用教材,教材局協同基礎司、教師司,正在系統安排三科教材的有關使用培訓工作。”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表示,要解決全員培訓的問題,所有使用三科教材的老師必須接受培訓,形成國家抓示範、省級抓骨幹、縣區抓全員、校級抓教研的教材培訓使用完整的體系。
同時,教材質量改進機制也在進一步完善。教育部教材局在定期組織編寫專家調研回訪的同時,也從線上實時收集社會各界對教材的意見,並組織專家對建議進行研判,廣納羣言,完善教材質量。
申繼亮強調,教材局也會組織專家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包括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新成就進行研判,並將其及時反映在教材中。比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內容,已在教材中有所體現。
開創職教與繼續教育教材
建設新局面
“十三五”期間,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教材多元立體發展。啓動了新一輪中職公共基礎課程非統編教材編寫,組織開展了“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的遴選,形成以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核心課教材為主,專業技能方向課、實訓課、選修課教材為輔,多元立體的職業教育教材體系。“根據網絡教育、開放教育、自學考試、函授教育、成人脱產教育等不同形式,分別組織編寫繼續教育教材,配套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提供有力支撐。”田慧生説。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介紹,目前已正式出版的職教類教材有74000餘種、繼教類教材有5600餘種,形成了規模宏大、特色鮮明的現代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教材體系。
2019年1月24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正式印發,其中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也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方案》提出,要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並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每3年修訂1次教材。
“十三五”期間,圍繞“提質培優、增值賦能”這條主線,以此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育部組織了320餘位專家對符合申報條件的9000餘種教材進行嚴格評審,最終遴選出約4000種導向正、質量高、理念新、內容活、形式多樣的“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豐富了優質教材資源供給。
“職教戰線圍繞深化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主動適應‘互聯網 ’發展新形勢,基本形成學校骨幹教師、行業專家和企業一線技術骨幹、教研機構課程專家共同參與的多元合作教材開發模式。”王揚南説,“遵循職業崗位工作過程,以項目、任務、模塊等為載體、打破傳統學科知識的實踐導向的教材編寫體例;深度對接行業、企業標準,體現‘書證融通’要求,呈現形式豐富,內容及時更新的教材編修機制;適應職業教育對外合作需要,凝練中國職教教材建設模式和經驗。”
教材建設與選用
納入“雙一流”高校考查
近年來,教育部多次強調要“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十三五”期間,高校教材數量持續增長,類型更加豐富。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介紹,中國正式出版、版權頁標註“教材”字樣的高校教材新增數量達到4.3萬種。除此之外,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教學參考書、教輔用書,以及未標識“教材”字樣但實際作為教材使用的出版物。
高校理論課教材涵蓋了全部12個學科門類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還有為數不少的實驗實踐教材、實習實訓教材,門類齊全,種類豐富。與此同時,“一課多綱、一綱多本”是高校教材最顯著的特點,以更好地適應高校分類發展的需求,滿足不同類型高校和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搶抓新技術帶來的歷史機遇,“十三五”期間也推出了一大批紙質 數字化資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VR、AR、配套移動軟件等多介質教材。新形態教材打破了紙質教材的侷限,添加可視性強的動態圖例,補充更新實踐案例,能夠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來拓展內容,增強了教材表現力和吸引力,強化了育人功能。
這樣不僅在解決傳統教材更新不及時的問題上取得成效,也能夠有效服務於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中,這些新形態教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宋毅説。
宋毅指出,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全面推進,專業、課程與教材一體化建設與改革已經成為“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2018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針對本科高校的1049門專業基礎課和3676門專業核心課,制定了教材及參考書目的建設與選用規範,鼓勵高校選用規劃教材、精品教材等優秀教材。同時,將教材編寫與選用納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指標。自2019年起,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開展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遴選,把優秀教材建設作為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的“硬指標”,形成了“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引領“一流教材”建設,“一流教材”建設支撐“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的良性發展局面。
“將教材建設與選用納入質量監管系統。陸續將教材建設與選用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審核評估以及‘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考察範圍。”宋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