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傑瑞聊説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傳聞舍宅阿中丞,
勝事殘遼説廢興。
遺碣難尋鷹爪石,
寒蕪長沒永安陵。
傅增湘的《香山雜詠》提到的永安陵鮮為人知。北京的西山地區曾有過兩座皇帝陵寢,如今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陵巋然獨存,北遼宣宗耶律淳的永安陵則已無跡可尋。這二位埋骨於西山的皇帝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國家危亡之時被擁立為君。然而,相較於被後世史家公認為“有奇功於社稷”的朱祁鈺,耶律淳則被視為“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者”的僭偽之君,其皇帝的正統性都不被承認,在歷史上的地位更是極為尷尬,也就無怪乎其陵寢最終在普遍的漠視中歸於無存。
明代徐善在《泠然志》中記載,“香山寺址,遼中丞阿里吉所舍。殿前二碑載舍宅始末,光潤如玉,白質紫章,寺僧目為鷹爪石。”和《香山雜詠》相印證,可為尋找永安陵略微提供線索。
▌香山遊覽圖,永安陵大致位置在蟾蜍峯附近。
國難立君未見功
耶律淳,小字涅裏,是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和魯斡之子,遼道宗耶律洪基的侄子。長大成人之後,他篤好文學,研習詩賦,是宗室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其伯父遼道宗一度打算立他為嗣。天祚帝即位後,初封這位叔父為鄭王,後來又進封為越國王、魏國王。乾統十年(1110年),和魯斡去世後,耶律淳繼任南京留守一職,成為南京道(今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最高長官。
長期擔任南京留守的耶律淳對城市建設頗有貢獻,作為北京城僅存的遼代建築,矗立近千年的天寧寺塔,就是天慶九年(1119年)由耶律淳主持建造的,成為遼代留給北京的一個紀念。1991年天寧寺塔重修時,在塔頂發現了《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刻石,其中載明:“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府事、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聖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座。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一十個月了畢。”在塔記中列名的大德高僧中,就有一位“香山寺僧智選”,由此可以推測耶律淳與香山有着不一般的關係。
▌天寧寺塔
如果不是遼朝遇到了危機,那麼耶律淳很可能會作為一位賢王而載入《遼史》,然而時乖命蹇,在其將及暮年之時,卻趕上了遼朝覆亡的厄運。女真崛起後,耶律淳被天祚帝委以重任,以都元帥的身份在遼東招募流離失所的難民組成“怨軍”抗擊金軍。但耶律淳並非統軍的帥才,幾年下來,鮮有勝績,最終無功而返,以都元帥留守南京。
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金軍攻克遼中京,並準備進犯南京。天祚帝聞警即逃,在金軍的窮追猛打下,倉皇逃匿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此時的遼朝,三分之二的疆土都淪於敵手,人心惶惶。主持南京軍政事務的蕭幹、李處温等人主張援引唐肅宗靈武稱帝的例子,鼓動南京的百官、諸軍、僧道、父老等一萬多人,到耶律淳府前,叩求耶律淳登基。不明就裏的耶律淳出府門問詢,不料被李處温之子李奭“持赭袍衣之”,上演了“黃袍加身”。耶律淳固辭不得,於是年三月即皇帝位,改元建福,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當時燕、雲、平等地皆歸耶律淳管轄,史稱“北遼”。
北遼建立後,耶律淳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但是,一邊是金軍壓境,一邊是北宋以大軍十五萬巡視邊境,並傳詔收復燕雲十六州。耶律淳對北宋表示願意免除歲幣,締結和約,以免腹背受敵,被北宋拒絕。不得已,耶律淳以蕭幹為知北院樞密使事,將軍旅作戰事務全部委託於耶律大石。面對危亡局面,已經暮氣沉沉的耶律淳實在難以擔當救亡之君的大任,他派遣使者向金朝上奏表,請求將北遼納為金朝的附庸,希圖求得一時的苟安,也被金朝拒絕。建福元年(1122年)六月,“病卧於城南瑤池殿”的耶律淳得到傳聞,天祚帝會集五萬精鋭騎兵,準備八月從夾山回師南京。耶律淳大為震驚,表示“天祚果來,吾有死爾,復何面目相見耶!”六月二十四日,時年六十歲的耶律淳在內外交困中憂懼而死,在位僅98天。臨終,他遺命迎立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即位,還密授李處温為“番漢馬步軍都元帥”,以後事相托。而此時,大奸似忠的李處温已經準備挾持蕭後納土歸宋了。
《遼史·天祚皇帝本紀》載,耶律淳死後,“百官偽諡曰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燕西香山永安陵”。是年十一月,金軍攻來,耶律淳及其後繼者的小朝廷覆滅。據《施甸長官司族譜》記載,耶律淳的兒子耶律阿撒被金朝俘獲後投降,任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尹。其孫耶律禿花後在桓州率眾歸附成吉思汗,其後子孫隨元軍南征,並在元朝末年落籍雲南,成為施甸長官司的世襲土司,從元朝末年到1949年,共傳襲了607年,現有後裔15萬,分佈在滇西南的大理、保山、臨滄、德宏和西雙版納等地,少數居於緬甸果敢、臘戍、八莫一帶。
這歷時不到一年的政權,也曾留給北京一星半點的印記,如清代乾隆年間戒台寺尚存“已泐遼碑一,起復知樞密院直學士虞仲文撰,建福元年立”(《日下舊聞考》卷105),大致內容是,建福元年,燕京慧聚寺一位名叫悟纏的和尚,在耶律淳的支持下,得到法鈞大師生前所持“大乘三聚戒本”,具有皇帝批准的傳戒資格,得以在燕京地區開壇傳戒。但這通“建福元年碑”今已不存,北遼留給後世的印記,就只有這個若隱若現的永安陵。
身後之陵規格低
永安陵是文獻記載的香山最古老的陵墓,由於其是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倉促構築的,規模不可能宏大。江山易主後,因耶律淳是“僭偽之君”的緣故,陵墓也不會得到歷代官方的保護與修繕,又長期處於皇家禁苑之中,外人難得窺見,很快就湮沒得無聲無息,因而長期缺席了北京方誌的記載。目前只在清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中有“永安陵今無考”,在《光緒順天府志》中有“陵今無考”的記載。
到了民國年間,御苑開放,永安陵才以“遼王墳”的名字再現世間。在1920年出版的香山測繪圖上,就已經在雙清別墅的西南上坡方向的蟾蜍峯之東標註了“遼永安陵”的位置。民國學者田樹藩在《西山名勝記》中,記載了他所見的遼王墳,“為二丈長一丈寬之三石洞”。教育家熊希齡在1918年前後所建的雙清別墅,曾有“雙清小八景”之説,遼王墳即為其中一景。熊希齡先生自己也曾陳述:“園內遼王墳……保存如故。”
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遼王墳曾引起過各方的關注,盧作孚先生遊香山時曾特意前往一觀,“看遼王墳,磚砌墓道,掘露出來,工作很堅”。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出版的《史學年報》1936年第一期記載:“古蹟古物調查實習班自開課以來,已作數次之調查實習,計有香山遼王墳、頤和園、涿州……文丞相祠堂等處。”
不過,數十年來,已鮮有遼王墳的記載,這個隱現無常的陵寢再度隱沒。遼王墳在民國年間的驚鴻一現,僅在當年的一些文獻與地圖上留下了點滴的鴻爪之痕,也留下了太多難解的謎團。遼王墳到底發現於何時?是否出土過壙志、陪葬品、壁畫之類的文物?到底是不是當年的永安陵?因為沒有進行過科學的考古發掘,且遺蹟現已無存,也沒有照片存世,只能根據文獻上的隻言片語做些推測。
契丹人本有崇拜大山的習俗,又繼承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制度,所以遼代帝王均選擇風景秀麗之處,依山為陵,地表沒有高大的封土,陵前建有平面呈正方形的享殿。從已發掘的遼帝陵寢來看,具有“鑿山為殿(墓室)”、磚砌地宮墓道、三個主墓室並列的共同特徵。再結合民國以來對遼王墳的點滴記載,其也具備相同的特點,應該是可信的。近年來,香山地區曾出土過一些遼代石棺墓葬,據目擊者稱,有的上面還有“耶律”字樣,顯然是遼代貴族的高等級墓葬的集中地,如果能對這些遼代遺蹟進行科學的梳理與考察,對於研究遼代的北京歷史應具有一定的價值。
日前,海淀文史專家張文大先生相告,他在最近一次對香山的勘查中,找到了疑似永安陵的遺蹟。據其描述説:“從雙清東面上山,至看雲起亭,沿路向西,快到蟾蜍峯時,在路南發現一處被廢棄、封閉起來的類似庫房的建築。該建築背靠山岩,一半在山岩裏,建築的前臉兒砌的是灰磚牆,屋頂有通風口,從建築外觀看是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從結構上看,像是地宮改成的倉庫,附近有石材,窗台上有疑似城磚,沒有溝槽。”此廢棄建築正處在早年香山測繪圖標註的“遼永安陵”的位置上,若能確定其真偽,使殘缺多年的“雙清小八景”得以重新圓滿,當是令人欣慰之事。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王密林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