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衞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是,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本文所説的苴國,不僅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而且也是在戰國時期被消滅。彼時,苴國因為受到了來自古蜀國的壓力,於是向秦國求援。但是,讓苴國沒有想到的是,此舉無疑是引狼入室,導致自己和蜀國、巴國都被秦國所消滅了。
一
具體來説,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苴國,東周時期西部地區古國名。苴國,都城在吐費城(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是東周戰國時期開明氏蜀國的分封國,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稱葭萌國。
在周朝時期,絕大部分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冊封的。特別是在西周初期,周武王消滅商朝後,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但是,就苴國來説,則是古蜀國分封的,這可以理解為二次分封了。當然,類似的情況還有一些,比如子姓蕭國,實際上就是宋國分封的。而就楚國來説,原先的鄂國滅亡後,也曾分封楚國王室為鄂國君主。
對於苴國的起源來説,周烈王姬喜八年,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將勢力擴張到今四川省北部和陝西省漢中市一帶。眾所周知,古蜀國的都城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距離四川北部和漢中相對較遠,為了方便管轄,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為漢中侯,從而設立依附於古蜀國的苴國(國都位於今昭化區石盤村,轄即沔中(漢水上游)與葭萌地),這意味着苴國設立於戰國前中期。
二
苴國建立之後,對外示好當時強盛的秦國和巴國。換而言之,苴國雖然是古蜀國分封的,二者還是同宗同源的關係。但是,苴國和古蜀國的關係卻是越來越疏遠。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是苴國想要擺脱來自古蜀國的束縛,甚至想要和古蜀國平起平坐。在此基礎上,苴國選擇和巴國結盟,以此共同對抗蜀國。對於古巴國來説,位於今重慶市一帶,和古蜀國長期作戰。所以,巴國面對苴國拋過來的橄欖枝,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正是因為在秦國、巴國、蜀國之間縱橫斡旋,苴國的整體實力得到了增強,逐漸成為西南地區的一個與當時開明氏蜀國、巴國齊名的強國。苴國的領土也有所擴張,轄管範圍大致今四川綿陽的梓潼縣、廣元的劍閣縣、青川縣、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旺蒼縣、蒼溪縣、甘肅隴南的康縣、陝西漢中的寧強縣、略陽縣、南鄭縣。當然,苴國的強大,自然引起了古蜀國的疑慮和不滿,這促使二者最終爆發了直接的衝突,也為秦國的介入提供了機會。
三
戰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公元前316年,巴國派遣大軍進攻蜀國,結果被蜀國擊退。對此,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蘆(開明氏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得知這一情況後,苴國自然是非常緊張,考慮到巴國已經被蜀國擊敗,苴國只能向秦國求援了。
值得注意的是,苴侯求救於秦,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國幫助苴國。但是,秦惠王嬴駟收了蜀國和苴國的禮物後,決定趁着這一機會攻佔巴蜀之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在苴國的幫助下,秦國大軍順利來到了蜀國腹地。雖然蜀國是一個較大的諸侯國,但是,秦國大軍長期和山東六國作戰,擁有極高的戰鬥力,這讓蜀國難以抵擋,甚至蜀王杜蘆也被秦軍擊殺了,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
對此,《本蜀論》中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國:“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四
最後,在消滅古蜀國後,秦惠文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擔任蜀相一職,並設立蜀郡。值得注意的是,蜀國滅亡後,苴國自然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秦國大軍順道消滅了苴國、充國、巴國等巴蜀之地的諸侯國。因此,對於秦國來説,此舉可謂效仿了晉獻公的“假道伐虢”之計了。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戰爭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總的來説,蜀、苴二國同年滅亡。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不然也不會引狼入室,讓秦國一舉佔據了巴蜀之地。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復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駟採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由此我們也大概可看出山東六國為何全部被滅國的原因了。和苴國、蜀國、巴國一樣,面對秦國的時候,韓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燕國這六國不僅沒有互相配合,團結一致,反而互相拆台,甚至引狼入室,這成為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