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們在世界各個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國人無不希望高等教育也能夠更上一層樓,建設出幾個世界知名高校。從當年的“985”“211”計劃,到現在的“雙一流”,無不折射出一種焦慮心理:我們想要世界一流高校,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然而大廈非一日之建,一流高校也不是幾十年間就能彎道超車的。
前段時間,“雙一流”階段建設週期總結專家會議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清華大學已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了。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譁然。不過並非掌聲陣陣,而是質疑之聲。難道世界一流大學是靠自我評價和國內專家認可嗎?這是不是太浮躁了些。
近日,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公佈了最新的世界百強大學排行榜。中國高校近乎跌出全球百名榜,成績最好的北京大學從去年的54名跌至92名,而中國最受歡迎的清華大學則從去年的65名下降到98名。
雖然高校排名眾多,我們也不能唯排名論,只看到排名,看不到實際成績。但是排名確實也從一個方面説明了高校在世界的認可度。也許清華北大有着世界一流的教授隊伍和學生,但是顯然科技成果上與一流大學有着較大的差距。比如説清華北大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就是一個尷尬的數字。
中國共有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莫言,一個是屠呦呦。其中屠呦呦是屬於北大的校友,所以從名義上來説,屠呦呦的諾獎,屬於北大培養出來的,但是清華卻一個都沒有。有多少人獲得過世界頂尖科學技術獎作為評價一流的標準,我想這應該沒有人提出意義。總不能自己説自己優秀,但是拿不出實際成績。我們來看一下世界一流大學諾貝爾獎的獲得數量。
從以上這個表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學的頂尖學者和前沿科學水平,恐怕國內高校還離得很遠。雖然國內頂尖高校的學生自身素質並不輸國外高校,但是明顯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差距較大。只能説清華北大在國內一騎絕塵,但是放到國際上還是不夠打的。自身的科研教師隊伍,以及培養的人才鮮有獲得諾獎之人,可見無論是科研還是培養距離世界一流大學甚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話題是不可視而不見的,那就是清華北大的頂尖學子畢業後,出國居多,報效祖國的人數相對較少。在2018年,清華大學就有1146人出國留學,其中69.5%選擇去美國,超過80%的人願意留在美國。北大也有差不多相同的比例,也因此我們的頂尖大學成為了國際高校的預科班,為他人做嫁衣,不得不説是一種悲哀。
近些年來,國內的科研環境和待遇日益提升,一些高層次學者的收入已經與國際同行持平,甚至超過,還有很多國外學者來到中國從事相關工作,可以看出國內如今已經不是過去不重視科研工作者的情況了,但是為什麼還有頂尖高校畢業生離開,他們還不願意回來,這也許就要從精神層面來探討了。
究竟是大學環境出了問題,還是社會環境待改善,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清華北大的培養過程中,顯然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每個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在學習中都獲得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國家補貼,以高額的補貼培養的優秀人才,轉眼間就飛到了大洋彼岸,成為了其他國家的引進人才,發光發熱,再轉過頭來對付我們的企業。不要説什麼科學沒有國界。如今的事實已經充分説明了,不僅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科學也是有國界的。當我們被“卡脖子”的時候,才明白培養自己的人才多麼的重要。
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急功近利的結果,更不是開會宣佈的事情。清華北大不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上,一眾遠不如清北的高校卻被美視為眼中釘。難道這些高校永遠成不了世界一流,只有為國外輸送人才才能“一流”嗎?
由此可見,無論是獲得世界頂尖科研獎項,還是培養國內人才方面,我們的一流大學還算不上世界一流。國內當巨人,國外當矮子。在國內當巨人還頂不起天大的責任,還是苦練內功,少些誇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