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信息太亂,選擇太難,焦慮太多……這屆家長太難當?
半月談記者趙葉蘋
信息爆炸年代,網絡上教育理念氾濫,各種人現身説法,被焦慮裹挾下的家長越當越亂:孩子呱呱墜地要不要買套學區房,是準備以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方式培養,長大後出不出國……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家長在現實與期待中進退兩難,紛紛感嘆:這屆家長太難當。
對此,專家認為,家長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從利於、適於孩子自身成長的角度出發,讓家長頭腦中的種種教育觀念化繁為簡、返璞歸真,讓每個家庭形成個性化、多元化的培養方式。
選擇更加多元,培養成本越高越能保證孩子未來無虞?
今年9月,潘女士的兒子成為一名小學生,她從兩年前就開始為孩子籌劃學校選擇。潘女士先後考慮了海南海口某公立學校、某知名私立小學,最終決定將孩子送入了鄰縣的一所學校,全家租房陪讀,可謂現實版的“孟母三遷”。
潘女士解釋,之所以這麼折騰,是對無法預知的未來社會的恐懼,害怕當前的應試教育給不了孩子在未來社會生存並勝出的能力。
作為媒體人的潘女士,一直關注着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時下,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顛覆着傳統工業和崗位佈局,某項技術的進步可能於一夜之間替代掉一個行業或某個工種。類似這樣的預測都讓潘女士倍感焦慮。
“當前教育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社會發展轉型,無論是教育目的、評價方式,還是專業設置、教學內容都跟不上快節奏的技術進步,有想法、夠實力的家長在努力尋找突破口。”海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段會冬説。
一些高舉改革大旗或以出國為目的的民辦國際學校更是受到家長追捧。今年9月開學的海口哈羅禮德學校小學每學期學費超過10萬元,但學位一經推出就收到近千份申請書,開學時各年級均已滿額。
“實力不足的家長不是不想突破,是高學費、高接送成本將大多數人擋在門外。”海口白沙門小學的荀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大量高收費民辦學校的出現,無形之中加重了家長們教育選擇的焦慮,並讓他們因孩子向上流動愈加困難而愈感無力與焦灼。
實際上,無論哪所學校都不能保證孩子“未來無虞”。無論世界怎麼變,無論接受何種形式的教育,最需要習得的應該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自殺、抑鬱多發,家長成了驚弓之鳥?
今年以來,有關學生跳樓自殺的消息不斷爆出:江蘇常州一小學生作文被指負能量而跳樓、深圳一初中生期末考試作弊被發現而跳樓、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發現而跳樓……家長們驚出一身冷汗:如今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怎麼這麼弱?我家孩子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問題?孩子的一點點心理問題都會讓家長成為驚弓之鳥。
近期,海口市民趙女士被心理學博士鄰居提醒要多關注大寶心理健康。鄰居説:“曾聽到孩子詢問同齡小夥伴‘有沒有想過自殺’,這很可能是孩子對現狀不滿試圖以極端方式報復家長。”
猛然間收到這一提醒,趙女士心緒難平:儘管在決定生二寶之前,她就仔細思考過二寶的到來對大寶的衝擊,並始終採取更多關注大寶的育兒策略,沒想到大寶竟心生如此極端的想法。趙女士説她“甚感心累、不知所措”。
海口市美蘭區教育局局長梁東喜告訴半月談記者,受學習壓力、社會緊張情緒、家庭環境甚至過度呵護的養育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如今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的數量比一般疾病的數量還要多,還要嚴重,但同時又被社會忽視。而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雖已開始重視和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心理學老師,但數量仍然嚴重不足,各科老師更不掌握基本的心理學教學方法。
“今年前來問診的病人中,中小學生佔很大比例,10個問診的孩子中,有2到3個有自殘行為,看着孩子們手腕上一道一道口子,十分心痛。”海南省人民醫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醫師康延海説。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袁衞星在其朋友圈中呼籲:“先別急着生二娃,先學學兒童心理學,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別再‘無證駕駛’了。”
“知識教育很膨脹,生活教育很乾癟,甚至是反生活教育,這必然讓孩子失去根基,碰到一點挫折就容易走極端。”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認為,這或許是當前孩子心理問題多發的重要原因。
他説,生活教育是家庭的基礎教育,我們的孩子在家庭裏首先要學會生活、熱愛生活,會做飯、搞衞生,懂得與家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是抵禦所有不良誘惑、心理侵蝕的最佳防禦力量,生活教育豐富的人在碰到挫折時,除極端選項還會有很多其他選項。“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家庭要做好生活教育,讓家庭教育迴歸美好生活。”孫雲曉説,這也是家長最擅長、最便捷、最讓孩子受益的教育。
拖着孩子奔跑,超人式父母才能成就孩子?
“想讓孩子學習好,爸媽要比孩子更努力”“只要方法得當,熊娃都能變牛娃”……類似觀點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受到眾多家長推崇。
近日,一篇題為《文科媽被逼輔導理科娃,中國式虎媽的超人之路》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作者寫道,兒子高中三年,全家團隊作戰,特別是其妻子全程參與輔導孩子學習,助力兒子提升成績,最後孩子順利考入武漢大學。
作者隨後又在多篇公號文章中強調,他不覺得“扶上馬、送一程”的教育理念有問題,反而認為當下家長的強烈焦慮主要來自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陪伴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作者一家人因為參與其中,所以從沒真正焦慮過。
文中作者妻子的超強付出引發家長熱議,有敬佩的,更多的是質疑:“媽媽太要強,控制慾太強了”“這種家長緊一緊成績就上去,家長一錯眼成績就下來,到了沒人管沒人看的大學會變成什麼樣,真的不好説”“可惜了媽媽那麼多的黃金歲月”……
半月談記者發現,在中高考拼殺的戰場上,相比於可以深度參與的一些家長,確有很多家長因被孩子拒絕幫助而倍感焦急。海口胡女士便是如此,她兒子就讀高三,疫情後成績下滑不少。
“我經常夜裏驚醒。”胡女士説,她希望能像初三時一樣,幫助孩子克服惰性,制定學習計劃,高三衝刺關頭加把勁兒。然而,孩子拒絕了她的參與,被迫只能陪伴觀戰的胡女士感到不知所措。
“教育就是要喚醒沉睡的巨人,這能給予孩子真正的力量。家長與其與孩子一起參與中高考競爭,不如賦予孩子把握自身的力量。”孫雲曉認為,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則是理解和尊重。對於高中階段的孩子,家長要激勵孩子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目標,這樣他內在的“發動機”就會強勁轉動,孩子才能成長起來、獨立起來、強大起來。 (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20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