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雖然蜀國與魏國、吳國三分了天下,但整個國家畢竟只偏安在四川一隅,因此國力根本無法與其他兩國相提並論。好在蜀有能人諸葛亮,他憑藉自己的才華把國家治理得國泰民安。
諸葛亮這個人軍事政治能力一流,大小事務都要親自過問,因此深受百姓愛戴。六出祁山是諸葛亮在蜀國建立後的重要軍事行動,並且每次都打得魏國很難招架。
弱蜀能夠勝強魏,主要依靠諸葛亮的智謀。尤其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的北伐行為成了司馬懿的惡夢。司馬懿這個人也很有智謀,可以説是魏國最聰明的人,但他和諸葛亮相比總是差那麼一丟丟,也正是這微妙的差距,才導致了諸葛亮每次可以都吊打司馬懿。
諸葛亮是蜀國的支柱,有了他才有了蜀國百姓的安居樂業。可諸葛亮也只是人而並非神仙,他的壽命也會走到盡頭。好在諸葛亮在離開人世的前夕找到了接班人——姜維。
姜維堪稱人中龍鳳,無論武藝還是軍事能力以及人品都是三國後期的佼佼者,因此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成了蜀國需要依仗的重要軍事人才。
姜維的武力值爆棚,甚至可以和老年趙雲一較高下。
諸葛亮頭次北伐,趙雲在天水城遇到了一位優秀的年輕武將,兩人在十回合內打了個棋逢對手。那個年輕人就是姜維。此戰結束後,趙雲還在諸葛亮的面前大力點贊姜維,並表示他的武藝很好。
趙雲是何許人也?蜀國五虎將之一,一生閲將無數,能得到他的垂青之人寥寥無幾。就趙子龍一生的戰績來説,多少名將都不是他的對手。由此來看,姜維的武藝真心出眾。
再者,姜維的統兵能力也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還是在這次天水城爭奪戰裏,姜維曾領着少數精兵用火攻小勝了諸葛亮一場。二十來歲的姜維可以用智謀戰勝三國第一聰明人諸葛亮,這種情況在整個三國時期來看也算是一大奇蹟。
也正因為這樣,諸葛亮才決定收服姜維,並精心培養他,將其栽培成蜀國後期的國家軍事支柱。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前線五丈原憂勞成疾而死。諸葛亮臨終前,特地把自己一生所寫的二十四篇兵法傳給了姜維,並希望其可以用心攻讀。
姜維天資過人,加上經過諸葛亮多年指點,後來又從兵法書中學了不少本事,進而成為了後三國時代的一等一軍事人才。
諸葛亮死後,姜維還主持了九次北伐魏國的戰役,可惜面對魏國的鄧艾,姜維輸多勝少。鄧艾是魏將,他在年輕的時候給人放牛度日,後來通過自學兵法才一步一步成了魏高級將領。
前面已經提到姜維盡得諸葛亮的真傳,而鄧艾就是個自學成才的將領,按道理説姜維應該完勝鄧艾才對,可為何姜維不是鄧艾的對手呢?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後就不能怪姜維了。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姜維北伐時帶的武將沒有諸葛亮時代配備精良;而魏國方面人才濟濟,鄧艾有不少的好幫手。
當時姜維能夠用的大將還是張翼、廖化等這些老人,而且沒有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統帥型幫手;再看魏國,除了鄧艾以外,還有鍾會、郭淮、陳泰等名將。也就是説,雙方在人員配置上根本不對等。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廚子再好沒有米也做不成好飯菜。這一點不是姜維的責任。
再者,蜀國後期的國力比前期還要弱,而魏國後期的勢力並未削弱。打仗拼的就是兵力、糧食、武器裝備等硬實力,你蜀國差別人太遠了,“硬件不足”的姜維根本玩不轉,着實有些悲催。
最後,蜀國劉禪、費禕、蔣琬與姜維不是一條心;而魏國方面自司馬氏掌權後,整個朝廷基本司馬氏説了算,鄧艾這些人與其上下一心。
綜合來看,雖然姜維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學會了兵法二十四篇,但國力衰弱、人才匱乏、君臣猜忌等因素制約了他,這才導致姜維不能勝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