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1581年10月,法國阿朗松公爵經過一番喬裝打扮,悄然出現在英國皇宮裏,他是專程來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求婚。整整三個多星期,兩人整天膩在一起,海誓山盟。11月22日,伊麗莎白一世當眾吻了阿朗松,與他交換了戒指,並讓法國大使給當時的法國國王寫信:“您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將成為我的丈夫”。所有的人都認為,兩人結婚已成定局。
可是,無論伊麗莎白一世對阿朗松公爵表現得多麼熱切,只要一談及婚事具體日期,她就顧左右而言他。直到1584年阿朗松去世,伊麗莎白一世也沒給阿朗松具體婚期上的承諾。
這時,伊麗莎白已經52歲,阿朗松公爵成了她最後一位求婚者。後來,在一封給法王的信中,伊麗莎白説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她願意與法王弟弟阿朗松公爵成婚,但條件是法王必須提供書面保證,免除英國在低地國家(歐洲西北沿海地區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的統稱)戰爭的一切費用;此外,如果西班牙進攻英國,法國必須對西班牙宣戰。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原來,伊麗莎白一世並不是真的要把自己嫁出去,她不過是以婚姻為籌碼,為英國謀取政治利益。
這並不是伊麗莎白第一次展開“聯姻外交”,實際上,終其一生,她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婚姻,和歐陸上很多王宮貴胄勾勾搭搭,藕斷絲連,以此來謀求英國的利益。
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嫁,成了“童貞女王”。
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各國間以聯姻為手段謀求政治利益的外交形式一直存在,但在伊麗莎白一世把這一手段發揮到了極致。當時的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大英帝國”,實力遠在西班牙和法國之下。面對這一不利的形勢,伊麗莎白一世借聯姻為名,在歐洲幾個大國之間謀求勢力均衡,藉以保障英國的利益。這被稱為最早的“均勢外交”,而伊麗莎白一世則被譽為“開創現代均勢外交之先河”。
伊麗莎白一世即位時才25歲,正值青春年華。據歷史資料描述,“她具有成熟婦人的各種風韻,中等身材,體態優美,容貌甚佳,皮膚橄欖色,雙目明亮照人,紅棕色的頭髮”。除了擁有絕佳的容貌外,她還精通數國語言,“可直接以法語、意大利語或拉丁語與各國使節會商”。當然,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她尊貴的身份,她是堂堂一國之主,娶了她就意味着獲得了一個王國。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影視中的伊麗莎白一世
所以,國外各大王公貴胄絡繹不絕向她求婚。據説,在她45歲以前,為她舉辦的重大求婚活動約有20多次。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瑞典、蘇格蘭等國王公們,“僅1559 年10 月,大約就有10 或12 個大使爭取她的好感”。
一向崇尚現實主義的伊麗莎白一世,從不放過任何一次可能聯姻的機會,不隨意拒絕,但也不輕易點頭。她通常採取拖延的方式,先為英國爭取各種利益,到最後時刻再以各種理由拒絕對方。
而且,伊麗莎白厲害的地方在於,即便是拒絕對方的求婚,她也能讓求婚者在失望之餘還懷有一絲希望,繼續保持雙方的友好關係。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屬她與西班牙、法國之間的聯姻外交。
在伊麗莎白一世還未登基之時,後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就以西班牙大使的身份來到英國,正式向伊麗莎白提出求婚。當時,伊麗莎白因為私生女的身份,她即位的合法性受到了天主教世界的普遍質疑,而腓力二世作為天主教徒,他的身份和勢力既能使教皇保持沉默,又可以避免英國天主教徒起來反對伊麗莎白一世。所以眾人都認為,伊麗莎白會與腓力二世聯姻,以尋求依靠。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伊麗莎白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她一方面對腓力二世的到來表示出極大的熱情,另一方面卻找尋各種藉口拖延,同時利用腓力二世向自己求婚的時機與法國展開談判,併成功扭轉了原本不利的外交局勢。
當時,英國在對法戰爭中,失去了加萊港。英國想要回這片失地,和法國談判。因為伊麗莎白和腓力二世看起來有可能結婚,法國權衡再三,擔心英西聯手腹背受敵,最終決定對英國讓步。1559年4月2日,英法兩國簽定了《卡託—康佈雷西和約》,規定加萊港仍屬於英國,法國佔領8年,到期歸還。
目標達成後,伊麗莎白也明確回覆了腓力二世,因為宗教問題,自己暫時無法與他結婚;雖然兩國無法聯姻,但仍可以保持良好的友誼關係,可以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的合作。同時,她還繼續對腓力二世保持一種曖昧不明的熱誠,讓腓力二世堅信,如果伊麗莎白要結婚,自己將是不二人選。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英法戰爭,法國奪取加萊港
這種藕斷絲連的關係,讓此後十年英西兩國保持着一種相對友好的關係。1559 年至1565 年間,教皇庇護四世發起過至少三次的重要行動,想推翻伊麗莎白女王,使英國恢復至原來的天主教統治。這時,正是腓力二世出面,阻止了教皇。這時腓力二世依然想獲得伊麗莎白的歡心,抱得美人歸。
從十六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伊麗莎白一世的聯姻外交政策開始改變,對象從西班牙逐漸轉向了法國。
這時,腓力二世終於意識到,伊麗莎白根本不會嫁給自己。為了挽回自己在外交上的失誤,他開始參與教皇、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等人策劃的暗殺伊麗莎白的計劃。1571年10月,以西班牙為首的歐洲神聖同盟在勒班陀海戰中摧毀了土爾其的強大艦隊,展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這一事件讓英國感受到了威脅,他們決定與法國建立聯盟,來共同對抗西班牙。
這時,伊麗莎白再次展示了魅力和手腕,開始和法國的安茹公爵談婚論嫁。雙方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婚姻談判。最終,伊麗莎白再次以宗教為由拒絕了安茹公爵,但是雙方的友好關係卻延續了下來。1572年4月,英法兩國簽定了針對西班牙的布魯瓦條約,內容為:英國可以在法國城市盧昂進行貿易;法國則不再支持英國的敵人——蘇格蘭女王瑪麗;英法聯盟正式建立。布魯瓦條約基本解除了英國的後顧之優,讓伊麗莎白一世找到了同盟,可以專心對抗西班牙。布魯瓦條約標誌着英國外交政策的勝利。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勒班陀海戰
那伊麗莎白一世為什麼終身未嫁呢?原因有三。
第一,是英國外交利益的需要。
她只要一日未嫁,就意味着歐陸各國的王公貴族還有和她結婚的機會,並獲取婚姻帶來的各種利益。換句話説,伊麗莎白把自己當成了釣餌,施展各種手腕來誘惑歐陸各國的王公們,以此保障英國的國家的利益。
第二,是國內政治的需要。
伊麗莎白一世剛登基之時,英國民眾憂心忡忡,擔心女王與他國聯姻可能對英國產生各種不利後果。為了安撫民心,伊麗莎白一世在加冕典禮上做了個非常決絕的舉動,她將一枚結婚戒指戴在了自己的手上,並宣稱自己已經嫁給了英國,以後不會再有其他的丈夫。
此後,她在各種場合也多次宣稱自己嫁給了英國,所有的英國人都是她的孩子,而她則是所有英國人的母親。正如她自己説:“在我臨終之時,在一塊大理石上刻下這樣的字句就足夠了:一位女王,終生以處女的身份統治過這一王國。”
伊麗莎白通過不嫁,來保證了國內政治的穩定和自己的王位。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女王嫁給英國
第三,伊麗莎白本人對婚姻有懷疑和恐懼的心理。
首先,伊麗莎白父母的婚姻很不幸,讓她對婚姻很恐懼。伊麗莎白的父親是亨利八世,母親安娜·波琳是父親的第二任王后。安娜·波琳生下伊麗莎白後又懷孕3次,但均不幸流產。亨利八世見安娜·波琳無法再給自己生下兒子,開始移情別戀,並在伊麗莎白2歲時,以不貞、亂倫、叛國等罪名將安娜·波琳處死。
就在安娜·波琳死後第2天,亨利八世便和新歡訂婚,並在10天后舉行了盛大婚禮。母親的慘死和父親的薄情,如同一顆定時炸彈埋在了伊麗莎白的體內,給她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讓她從小就對婚姻產生了恐懼。
其次,伊麗莎白年少時被人利用過感情,讓她對男女之間的感情也充滿了懷疑。父親亨利八世死後,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即位。因為愛德華年僅9歲,便由舅舅愛德華·西摩任攝政王。愛德華·西摩的弟弟托馬斯·西摩野心勃勃,妄圖取代兄長,他看上了當時年僅15歲的伊麗莎白,企圖利用她來實現自己的野心。後來,托馬斯·西摩因陰謀暴露被處死。伊麗莎白因為和托馬斯·西摩的曖昧關係被當作同謀,一度陷入險境。後來雖然倖免於難,但這段經歷讓她在情感方面一直維持着謹慎心態,對任何男人的親近都抱有一種猶疑觀望的態度。
最後,伊麗莎白所見到的婚姻悲劇,讓她擔心結婚後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在16世紀的英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婚後妻子必須遵從婚姻的誓約,對丈夫完全服從,即便是女王,也和其他女人一樣不享有任何特權。比如,伊麗莎白的姐姐瑪麗一世,就因為和西班牙一位國王結婚,導致英國由先前的獨立地位淪為西班牙的臣屬,並拖入了對法戰爭中,瑪麗一世也因此招來了英國民眾的憤恨。而伊麗莎白的表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與上面那個瑪麗一世同名),雖然擁有驚人的美貌和過人的才華,卻因對待婚姻過於輕率,導致不斷地被利用,給自己和蘇格蘭民眾帶來無盡的災難,最終被處以死刑。她們的悲劇再次給伊麗莎白敲響警鐘,讓她認識到婚姻會讓她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相信婚姻,不如相信自己。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但她憑藉着一己之力,帶領着英國走向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道路。連當時仇視英國的羅馬教皇斯科特五世也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如果她成為一個真正的天主教徒,她是決不會有任何敵對勢力的……她統治得那麼成功……使西班牙,法國及其他所有的歐洲人惶恐不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38 字。

轉載請註明: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終身未嫁,不只是為了英國利益,其實還另有原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