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錄取率比清華北大還低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想要在混亂動盪的世界中長治久安必然需要優秀的人才。從夏、商、周的世管制、漢朝時期的察舉制再到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雖説選拔人才的制度在不斷完善,但對於平民百姓來説,想要當官從政卻十分困難。
一般我們都認為,秀才作為學歷品級出現是在科舉制度之後,但實則不然。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提出了秀才一詞。
“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南北朝時期的科舉雖説是用來選拔人才的,但依舊需要被官員保舉,所以這和科舉制度有很大的差別。

隨着科舉制度不斷髮展演變,隋唐科舉制設立秀才科,到了宋代,考中禮部會試便可被稱為秀才,但成為秀才又談何容易。“秀才”的錄取率比清華北大都低,今天我們通過古今對比來看一看,秀才在當今能算得上什麼學歷?
秀才的產生
在古代科舉制度之下,先通過縣試成為童生,通過府試成為秀才(一年一次),通過院試成為舉人,通過鄉試成為貢士,通過會試成功成為準進士,通過殿試的前三名分別由高到低分為狀元、榜眼和探花,殿試合格者均稱為進士。

單從等級劃分上來看,我們不自覺地便聯想到了我們現在從幼兒園到博士甚至到獲得更高的學位歷程。想想看,彷彿成為第二級別的秀才還是很簡單的。
對於現在來説,我們是在九年義務教育下上學的,那時候可不像現在,宋濂筆下的《送東陽馬生序》中,曾寫到宋濂曾經的求學經歷。
家境貧寒沒有書可讀,只能接大户人家的書來抄讀,加冠後,又必須跑到百里之外,恭恭謹謹地向老師請求問題。
不像現在,隨隨便便就有書讀,有老師教。對於宋濂來説,他是幸運的。但不是所有的窮苦人家都可以遇到一個能借書的大户人家。所以説成為秀才這條路很是艱辛。

我們接着看,對於童生考中秀才,可不是像現在小升初這麼簡單。以清朝的統計為例,260年間,平均每年才產生2000個秀才。這可是全國範圍內,一年才兩千人,雖然説那時候人口沒現在多,但每年2000個秀才也是少得可憐了。
這秀才的錄取率可以説是很低的,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備考中”的秀才,都有需要做些什麼?
“瘋狂備考”
考秀才之前,需要備好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籍,共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當然不是備好這麼容易了,不僅僅需要通曉書中道理,還需要背地對答如流,沒有半點瑕疵。
這些書也不是説句話就給送到家的,沒有九年義務教育,只能自己掏錢買,讀書人有很少幹農活,只能向家裏要,或者向親朋好友借。這些以來,那些備考的學子們的生活條件自然會下降。

精神生活滿足了,物質生活也就不怎麼在意了。這萬千學長就在這種環境下日復一日地備考中度過。考試有通過的就有落榜的,有太多的人考了很多次都沒能考上,落榜後回家又多了一份來自家人的精神壓力讓他們有苦説不出,只能繼續勤學苦讀下次再戰,所以説“十年寒窗苦讀”也不是空穴來風的。
這些為了考取秀才的童生們,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但真正成功的卻只有一小部分,就像我們現在考大學一樣,每個城市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是很少很少。
但相比較來説,我們卻比他們幸運,至少我們比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他們一旦邁出那一步,要不就是平步青雲,要不就是窮困一生。
既然考中秀才如此困難,那麼考中秀才又意味着獲得什麼樣的地位?接下來大家一起往下看。
秀才的地位
熟悉周星馳電影的讀者應該記得,在《九品芝麻官》裏的方唐鏡在和周星馳扮演的知縣對峙時,並沒有下跪。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了?因為在古代,只要考中秀才便相當於有了一些特權。見到官員不用下跪便是其一。身為舉人的方唐鏡自然不用下跪,甚至還可以和知縣大人爭辯案情。

也就是説當上秀才,就隸屬於朝廷,自然便有了平民百姓沒有的特權。除了見到官員不用下跪,不僅免除徭役,還可以接收到朝廷發的俸祿,官吏不能私自用刑,可以沒有約束的四處遊歷。
古代不僅僅制度等級森嚴,對於穿着來講也是有講究的。一般讀書人會穿着長衫,一般百姓就穿着很簡單。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自詡自己是一個讀書人,總是穿着破舊的長衫不曾更換,不屑於當穿短衫的短衣幫為伍。這不也恰恰説明了長衫成為了讀書人的一種標誌。
但是不要覺得有了這點特權,秀才已經很厲害了。要是秀才如此優秀,那麼“窮秀才”又從哪裏來的?
秀才一般最高也只能當一個衙門的師爺,這還是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有的秀才成了私塾先生;有的秀才窮盡一生也沒曾考中舉人。可以説那時候的秀才都不會他有錢。

介紹了這麼多古代秀才的知識,如果他們來到現代,他們又能拿到什麼學歷。判斷他們的學歷水平,不能單純地從等級劃分來看,想起有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如今的高中生相當於當初的秀才,雖説按照等級對照來看,不無道理。
但卻無法真正地做到完美的解釋。要知道每一位秀才都飽讀詩書,是剛剛步入大學的文科生無法比擬的。
如果從他們的文學儲備來看,至少應該屬於博士以上的學歷。但是從他們的總體來看,他們的某些方面的知識儲備,可能還不如當今的小學生高。
總體來説,若是用文學知識來判斷,他們相當於如今的博士學歷是完全説得過去的。終究是不同的時代,用現代的標準去定性古代的秀才等級,很難有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