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爭,由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分子發動。期間波及了61個國家和地區,造成9000萬軍民的傷亡,還有將近5萬億美元的損失。而我國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也進行了長達14年之久的抗戰。
在1941年,可以説是軸心國集團氣焰最為高漲的時候,北非戰場,隨着德國的加入,意大利和德國逐漸展開了對同盟國的反攻,德國坦克正在蘇聯東部的國土迅速推進,日本轟炸珍珠港,也打了美國人一個措手不及,在東南亞戰場,緬甸第一次戰役也以日軍擊敗中英聯軍,佔領緬甸境內全部要地和雲南騰衝等地而告終。
在二戰裏面,日本侵華耗時14年,然而卻只攻擊過印度一次,為何日軍馬上就放棄了呢?原因其實非常的現實。關於日本唯一入侵印度的一次戰役,是在1944年3月,日軍企圖進攻英帕爾,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日軍總共發動了9.2萬人,然而經過數月的戰鬥,7月10日日本大本營下令停止進行英帕爾戰役,以日軍慘敗老實撤退而結束,從此日本再也不曾染指過這裏。
日本不入侵,無非有以下這幾個理由,首先就是印度雖然廣闊,並不是一塊太過於重要的要地。日軍南下,兩點目的,第一就是掠奪馬來西亞等地的石油天然氣等物資,並且奪取南洋羣島的戰略中心新加坡,摧毀英國在東亞的殖民地,配合德國的行動。
其二就是從東南亞切斷前往中國的重要補給線,迫使重慶政府向日本妥協乃至投降。相比之下,印度並沒有日本太過於需要的資源,不如進一步的南下佔領海域羣島。
第二點,就是兵力的問題,儘管日本軍隊人數眾多,但是兵力畢竟有限,在二戰期間,日本60%的兵力都在中國戰場,日軍共傷亡262萬人,而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傷亡達到了140萬(不包括蘇聯與關東軍的戰役),1941年,日軍一共51個師團,其中4個駐紮在本土,2個在朝鮮,10個在東南亞,其餘的35個師團,全部陷於中國。
隨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抽調兵力,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可以説印度的地區相對比較小,但是比起中國,人口密度卻更加的稠密,因此難以管轄。
第三點,就是當時印度的作戰環境,東南亞地區炎熱,叢林茂密,地勢崎嶇,蚊蟲頗多,流行病肆虐。想要在這裏開闢根據地進行進一步的戰爭部署,需要極大的消耗,日軍的坦克和履帶車也很難進入這種密集的地方,後勤線也會成為很大的問題,更何況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已經基本上切斷了對日軍的石油以及其他物質供應,對於日本人來説,“好鋼自然要用在刀刃上”。
以上的種種因素,也就是日軍只侵略過印度一次的主要原因,而在南亞戰場上的失敗,一方面是日本與盟國實力差距過大,另一方面和日軍佔領根據地太長,推進速度過快,兵力分散也有很大的關係,他們也就難逃戰敗的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