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學校長給小學生授課 中醫藥文化走進紅谷灘區碟子湖學校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户端訊 (鄭周贇、通訊員楊清躍)報道:“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早上喝鹽湯,勝喝人蔘湯”,11月11日,一堂中醫食養課在南昌市紅谷灘區碟子湖學校中醫藥文化館進行,江西中醫藥大學校長朱衞豐教授為小學生們授課,圖文並茂地為小學生們科普中醫食養的常識。小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講,不時與老師積極互動,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來自日常飲食的“奧秘”。

這是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日常活動之一,該校充分發揮高校人才、教學等優勢,組織高校專業教師、學生志願者為中小學生科普中醫藥知識,讓中醫藥教育從娃娃抓起,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認識中醫藥、相信中醫藥,鼓勵他們加入到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來。南昌市紅谷灘區碟子湖學校是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示範校園”,雙方在課程、教學、教材、研學活動等方面深度合作,在校園內共建了中醫藥文化館、熱敏灸體驗室等,保障日常活動的開展;當天的活動除了中醫食養課程教學,還安排了熱敏灸科普體驗、中醫藥知識問答等。

大學校長授課 小學生深受啓發

在這堂中醫藥知識科普課堂上,朱衞豐教授以“食物有‘温度’”為題,向小學生們科普中醫食養的常識。雖然中醫藥的一些概念對孩子們略顯晦澀,但朱衞豐教授引經據典,以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為案例,把中醫藥的專業知識分解為一個個小學生易懂愛聽的小故事,引得孩子們紛紛聚精會神聽講。

“為什麼夏天炎熱,卻吃熱性的姜,而冬天需進補,卻吃泄氣的蘿蔔呢?”作為食養專家的朱衞豐教授,和孩子們探討起了“冬吃蘿蔔夏吃薑”這句諺語,孩子們臉上充滿疑惑,而朱衞豐教授給了孩子們專業的解答。

“寒”“温”“熱”“涼”,古人的經驗和智慧告訴了我們,食物有“四氣”,我們需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按照不同人的體質、不同地域的特色、不同季節的需要,有目的性地進行中醫食養,通過日常飲食幫助身體保持健康。姜能祛除夏天體內容易積的寒氣,蘿蔔祛火生津,剛好應對冬天體內的積火。

“一場雨,知道了雨傘的重要;一次病,知道了健康的重要。趁雨小的時候,找個安全的地方避雨,趁沒病的時候,找個健康的方式生活。”朱衞豐教授舉一反三,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下課後,孩子們紛紛覺得意猶未盡,爭先恐後地提問起來。朱衞豐教授和藹地一一解答,她還寄語孩子們:要學習中醫藥、熱愛中醫藥,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把中醫藥這一國粹傳承好、發揚好,使之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神奇的熱敏灸 孩子們感興趣

在碟子湖學校的熱敏灸體驗室,來自江西中醫藥大學的師生志願者們正在為小朋友們科普熱敏灸的常識,他們親自動手,讓小朋友們紛紛體驗神奇的熱敏灸。

“艾灸是我們的祖先傳承給我們的優秀中醫技藝,它有着温通經脈、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熱敏灸是江西中醫藥大學科研團隊對傳統艾灸療法的昇華提高,能夠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志願者們為孩子們科普熱敏灸的神奇,建議他們經常要灸一灸,更進一步地瞭解中醫傳統技藝。

“熱敏灸灸得暖暖的,特別的舒服”,體驗了熱敏灸的孩子們紛紛説道,希望中醫藥大學的老師們常來,向大家科普更多的中醫藥知識與技藝。

近年來,江西中醫藥大學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形成了全員參與的中醫藥文化育人氛圍,打造了雙向貫通、一體推進的中醫藥文化育人平台,構建了特色鮮明的文化育人長效機制。實施“中醫藥文化教育實驗班”公益工程,在省內中小學設立了岐黃少年班、岐黃啓蒙班、高中杏林班,貫穿基礎教育全過程;實施“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公益工程,在省內11家中小學設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實施“中醫藥文化素質提升”公益工程,編寫九年一貫制的中醫藥文化系列教材,在中小學內建設了一批中醫文化館、文化教室、藥用植物園等,並通過中小學教師中醫藥文化師資培訓、“遊學江中”研學活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等,夯實內涵建設,不斷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