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你遭受過音樂歧視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音樂人的出身有了鄙視鏈,音樂學院之間會互相比較,不同系之間會互相瞧不起,最慘的可能要數野路子,被壓在鄙視鏈的最底端,除非你有什麼成就,否則天生就會被一些學院派認為你差人一等(PS:這裏指的是某些)。
而有些人,似乎不貶低別人就凸顯不了自己的優越,喜歡不停的通過這種方式塑造權威,建立圈子。好像野路子沒了這些“專業人士”的認可,做什麼都是錯的,一堵無形的牆被高高立起。如果你也一直對這種現象很不解,看到下面這條評論後,或許就會恍然大悟:
就像許多人提到AI音樂會認為“沒有感情”一樣,能在藝術中傳遞情感是人類獨有的優勢,當有一樣東西可能會取代自己的時候,證明“我們不一樣”就會變得尤為重要;而某些“專業人士”主打的是專業,那自然就受不得有這條路徑之外的人,來挑戰他們的“專業”。這種現象不止在學院派與野路子中發生,許多進入行業的新人,或多或少都有體會過,這裏就不做過多闡述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音樂學院會開設網絡教學,而一些院校老師也有在機構任教,將音樂學院的知識帶給那些沒有機會上音樂院校的人們。加上現在網絡的發達,音樂院校的知識其實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甚至國外專業院校的音樂知識,我們也可以在網上學到。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當然,也不能因為這樣子就武斷的説沒必要上音樂學院了,或者學音樂必須上音樂學院這種話,科班生和野路子接受教育的模式,其實各有適合的人羣、優勢和不足,今天就想來聊聊這個,給在路上的、或者準備上路的同學,一點參考建議。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區別分析
野路子是指非專業院校出生,未經過學院系統訓練的人。大多通過自學或教育機構學習,本文舉例多以學習現代流行音樂製作的野路子為例。
科班生是指傳統音樂院校學生,多以作曲係為例。
我們從准入門檻,燒錢水平,知識體系,耗時水平,市場需求這五點來看看學院派和野路子到底都有哪些區別?
在准入門檻這方面其實比較的簡單易懂,野路子的門檻低,只要你熱愛音樂都可以加入野路子大軍——這樣會有個問題就是會導致水平參差不齊,但也提供了機會給各種不同水平的人;科班生則一般從小開始參與專業訓練,有一定專業基礎,經歷嚴格的考學流程——有統一輸出標準水平。
大家比較關注的燒錢方面,野路子可以在線上學習,普通學習的話相對不燒錢,自學甚至免費,線下學習會偏貴(未來趨勢會越來越便宜),總體投入相對較少。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在知識體系這方面,野路子的特點就是實用性強、容易上手、限制寬鬆、創造性強,學東西不容易被知識和技術限制,他們總以實踐來入手,任何晦澀的技巧和嚴苛的規則,都不會阻礙他們寫作和演奏。
同時,由於沒有規章制度的限制,野路子喜歡也敢於嘗試新東西。但可能出現體系較散的情況,剛入門的人不知道學什麼,從哪裏開始學;學了一段時間的人又由於大部分理論是從自身實踐經驗中來,知識體系不夠系統與紮實。
這樣的學習會使人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就好像學和聲只學會了怎麼加花,但是不知道整首曲子的和聲應該怎麼構思。基本功上不會有強制要求,野路子可能會遇到以情緒和整體效果為第一重點來練習、技術無法表達想法的情況。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相比野路子,科班生會系統嚴謹很多——以作曲係為例,傳統四大件作曲推崇古典和聲理論,有的還要求具備聲樂、器樂演奏和音樂製作等相關能力,要求紮實的基本功,未來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不過也容易導致不接地氣、被框架限制,不敢寫、不敢彈。
有的老師在觀念上比較古板,甚至會限制學生的寫作風格,強行將本該因材施教的知識傳授變成“流水線工程”——大家都寫一樣的風格(特指晦澀難懂的“高貴”現代音樂),當然,隨着時代的進步以及學校裏教師的更新換代,這種情況現在也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了。
再比如音樂教育系,除了基本的視唱練耳樂理課,還得學習鋼琴演奏/鋼琴伴奏和聲樂以及心理學等等課程。而對於表演系的人來説,學院派的人基本功也會更加紮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加上學院派老師對演奏技術的苛求)。
在這種系統性知識體系的訓練下,學院派寫的作品、教學體系,會更加嚴謹規範。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學習耗時這方面,野路子目的性強——學習熱情高,願意花時間。“野路子”這夥人,只要是自己選擇的音樂道路,無一不是非常熱愛音樂的狠人。俗話説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學得快樂,才會促使我們主動地不斷地往下學,形成一個“自體發熱”的良性循環。
但沒有引導的話——容易走彎路,野路子平時的練習和學習比較缺乏監督,沒有學校的回課機制。如果是自我驅動力不強的人,有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保持不了規律的演奏或寫作練習。
另外,野路子如果不找老師學習,也有可能導致學習成果比較難得到檢驗和反饋,走的“彎路”會比學院派的人多一些(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都得靠自己摸索),例如很多人會説扒帶,但其實沒有一定基礎,容易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扒了一堆可能提升並不大。好在的是,現在國內的教育機構都在往系統的方向發展,讓人少走彎路。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而科班生追求嚴謹——科班學習音樂有固定的課程安排,每週上課的時間都很固定,也會不斷地有新的作業和任務要完成,換句話來説,學習是在學校的管理和督促下完成的。
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學習任務是固定不可變的,無論你想不想完成,都得完成,很大程度避免了自驅力差的人偷懶的情況。每週一曲甚至多曲的寫作/演奏任務加上學院派固有的“觀摩”考試和同學競爭,可以很好地推着學生向前走,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為質的蜕變打下量的基礎。就像健身一樣,能帶來成效的絕不是偶爾心血來潮的努力,而是持之以恆的、有規律的訓練。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至於市場需求,野路子更側重現代流行,風格多變,多為市場主流,現代流行音樂受眾對音樂的各種可能性接受度更高,但由於野路子缺乏知識儲備、寫作技巧以及學院裏教授大拿的薰陶,寫出來的曲子一般不適用於嚴肅場合。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而科班生側重傳統古典,風格較少,科班出來的作曲家多為“國家隊”,正式場合使用較多。多為小眾市場(現代流行音樂學院除外),而社會對於音樂的需求,大多還是以實用性為主,這也就導致作曲系在學校裏學的作曲技巧,能應用在商業/公益作品裏的機會少之又少——曲高和寡,寫太複雜了大家也聽不明白?。出於這種窘境,部分作曲專業的學生出來就業以後,還是以當作曲老師為主要職業而並非作曲家。
關於就業問題,野路子非常靈活,可以正職也可以副業,慢慢追夢。當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野路子畢竟沒有進行過專業訓練,也沒有行業老師、前輩的扶持,全靠自己打拼,專業不對口,想要拿個鐵飯碗是很困難的,一般音樂教育行業的准入門檻更是對學歷有專項要求,因此未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反觀科班生,他們或許孤注一擲,前期專注音樂,投入高,沒有其他就業技能的話,很難有回頭路。同時,出於上面所説的市場需求的窘境,部分作曲專業的學生出來就業以後,還是以當作曲老師為主要職業而並非作曲家。但社會認可度高——有專業和學歷支撐,找對口職業時受的偏見可能較少,規規矩矩至少不會走錯。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對科班生、野路子的建議
綜合以上的介紹我們會發現,其實野路子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自由風光,音樂學院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完美刻板。所以針對兩個不同學習路徑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解決方案,互相取長補短。
對於科班生:
1.?最大的建議就是多瞭解就業狀況和社會對自己專業的需求,學習知識不光是為了學術研究,學術研究最終的歸宿還是要落實到實踐中去,所以我們不光要學學校教的,還要學對自己的前途、對社會有用的東西。例如:作曲系的學生平時可以多瞭解音樂製作和錄音的專業知識,技多不壓身;還可以多瞭解與作曲相關職業的具體需求,把自己所學的“精鋼”打造成能揮砍的劍,這樣才能適應時代所需,享受專業帶給自身的價值。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2.觀念要足夠新穎,不要被規則所限制,然後“學死了”。規則也只是前人通過大量的實踐制定的,常常跳出框架思考,才能創造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規則,從而避免隨波逐流,被市場拋棄。
以王力宏為例,早年他在美國麻州Williams College大學主修古典音樂(兼習爵士鋼琴),接受的都是規規矩矩的學院派知識,再加上唱片公司的硬性要求,這些音樂背景決定了他不能自由地做自由的音樂。但後來他走出框架,做出了許多開放性動態化的音樂。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對於“野路子”:
1.可以加強對音樂的理性思考,我們寫/演奏/演唱作品,除了對音樂的熱情,還要有對音樂的責任感,有責任感就是要對自己的音樂作品負責,音樂的組成部分不全都是“feel”,完整的音樂需要有構思和設計,只有必備理性思考的音樂才有可能被大眾接受,如果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寫/表演的音樂,又怎樣能説服別人呢?
陶喆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書期間主修心理學、輔修電影,在音樂製作道路上可以説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野路子。他為了體驗生活,他做過很多兼職,見識了不少社會事蹟,也自然體會了各種各樣的情感,無不為他的創作靈感做下鋪墊。
他也曾自行組建過樂隊。之後陶喆在美國 洛杉磯的一家唱片店裏遇到了音樂製作人;在王治平的邀請下,陶喆回到中國台灣發展,並開始參與音樂製作。小時候父親的薰陶、自身的經歷加上貴人的幫助,他的天才音樂創作就不僅僅是依靠“feel”這麼簡單了,一定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做基礎。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2.多瞭解音樂的知識體系、沉下心來做枯燥的練習,把基礎打紮實(學院派的人練個音階都能練好幾年),從基本的音樂常識、樂理知識到更加專業的學術理論與實踐,都是一個真正優秀的音樂人所缺一不可的。如果自己梳理知識和制定計劃有困難,可以去各大音樂教育平台報名課程,如樂理課、和聲課、視唱練耳課、編曲與製作課等等,課程一般都會留作業,這樣一來,既能系統化地學習,又能保持練習,還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建議。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例如音樂人網~
對於還沒選擇的小夥伴,哪個方案更適合你?
這裏給出一些參考的點:
1.參考自身經濟條件:這是個很現實且硬性的問題,綜合下來,在學院學音樂肯定是比野路子方式的花銷要大,藝考前培訓可能累積要花掉近十萬,上了大學還有比較昂貴的學費——音樂學院除了央音,沒有985和211,這意味着學費便宜不下來。所以經濟條件能負擔起的,可以考慮讀音樂學院;
但如果你的家人、家境無法支持你追求夢想,在你沒辦法用音樂養活自己的時候,建議還是不要貿然跨入這一行,保持對音樂的熱情,有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一邊學習提升,進入這行之後,你的實力自然會幫你説話。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星海音樂學院的學費
2.參考自身的追求:想讀音樂學院,得付出很多心血和時間去學習和備考,自己真的想把一個專業學的很深入,那就大膽去考;如果只是比較感興趣,如:業餘時間想延續下愛好,或者想掌握某項技能,從而做一份副業或過度到全職的,又或是單純想拿個文憑,那可能就得考慮一下這個“興趣”和學歷值不值得付出那麼多了;
如果喜歡現代流行音樂,自學是一個有許多成功案例的方式,天賦加上潛心鑽研,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並非不可想象;如果想往傳統古典音樂方向發展,最好是進入音樂學院進行系統的學習,畢竟古典音背後龐大的知識體系不是自己看幾本書聽幾首曲子就能理解學會的。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3.參考想學的專業:
A:如果是想學習理論/綜合類的專業,如傳統的作曲與技術理論、音樂教育、藝術管理音樂科技等,自學和在學院裏學差別還是蠻大的——學校裏會整合很多對專業有幫助的課程,像音樂教育就會有心理學的課程;音樂科技除了作曲方面的課程,還會有物理聲學的課程,這些課程都是自己在別的渠道很難整合在一起的。再者,學院裏還有很多自己出的內部教材,也是外界獲取不到的。所以如果要學這類專業,確實應該優先考慮在學院裏學。
B:如果想學表演類的專業:樂器演奏(鋼琴、古典吉他、電吉他等)、演唱(流行演唱、聲樂歌劇等),在學院裏學和自己在外面找老師學,差別其實不算太大(針對專業來説),前提是一定要找老師,而且找的是好老師。我們自古以來就有拜師學藝的傳統,在學校裏,只是多了一堆同學一起上課而已,除了少掉部分音樂素養的課程和期中期末考試,單獨拜師並不吃虧。
學無止境,英雄不問出處,任何人都一樣,不要迷信名師、名校,認為進了名校就是為未來上了保險箱,找了名師他不一定會給你人脈,去了名校你不一定能混的風生水起,歸根到底,還是看能力,你若有能力,高校與人脈自來。當你的作品可以證明實力的時候,科班與野路子早已不那麼重要。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野路子和學院派,是沒有優劣之分的,野路子學到一定程度可以去學院進修;學院派畢業出來了,還得在社會上繼續自學,不照樣成了“野路子”。國內的音樂教育機構一直在迭代進步,專業和系統化是遲早會解決的問題,正如現在許多學校也與時俱進開設音樂製作專業一樣。
希望大家少點狹隘的圈子文化,保持尊重,交流學習,進步才是目的,玩音樂是每個人的權利,並不是小部分人秀優越或獨裁某個圈子的手段。放下偏見,人生也一樣,我們不需要一味地追求所謂“正確”的路,需要的是最適合自己的路。
編輯:LULU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97 字。

轉載請註明: 學院派和野路子的鄙視鏈,是時候停止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