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啓”到“桀 論夏朝令人驚異的國運“劫數”!
人生有很多巧合?由不得你不信!人類歷史同樣冥冥中註定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巧合事件,你信與不信,反正事情就明白在那裏。今天我們來説説歷史上的夏朝令人驚異的國運“劫數”之巧合!
在上古時代,古聖先賢的堯、舜、禹的傳位規則都是遵從“大公天下一家,選賢與能”來繼承大統,也就是人們一直説的“公天下”。而直到禹的兒子啓的手裏,這種制度被中途廢止,變為夏朝的“家天下”。然而,破壞了“公天下”的規則而創建的夏朝的“家天下”,似乎卻難逃國運命運的詛咒,即有“始”有“終”,有“啓”(諧音之意開啓)就註定必會有“桀”(諧音之意結束)。上古國家體制從堯、舜、禹“禪讓”到夏啓“世襲”的轉變
中國禪讓制的開端:
堯,是中國上古時代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可以説他在大眾中的威望十分高,可以用德澤天下、光耀四方來比喻。堯為人,嚴肅恭謹,簡樸開明、上下分明,團結族人,使得邦族之間和睦相處。堯曾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可以盡其言;又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可以擊其過。
堯在老年時,他覺得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成器,應該從民間選賢與能確定自己的繼承人。他經過親自深入民間多方考察,終於找到德行、能力、智慧過人的舜,而後又經過四嶽十二牧推舉,最終大家一致通過選拔舜為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隨後,堯又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對他進行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將位禪讓出。
從堯到舜,偉大的堯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禪讓先河!
華夏文明的奠基人:
舜,因堯帝的禪讓而繼承帝位,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因為舜既重孝道又仁慈,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舜在位期間,舉用在堯時期久有賢名,但卻未獲重用的“八愷”管理教化事務、“八元”來管理土地事宜。另外,他“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就是為了警示人們不要作惡,在器物上畫出了五種刑罰的形狀;並採用流放的形式代替肉刑,以示寬大,期間放逐了惡名昭彰,在堯時期未能處理的“四凶”,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不才子檮杌、縉雲氏不才子饕餮”這四人到蠻荒邊遠地區。同時任命大禹治水,最終完成了在堯時期尚未完成的盛世大業。
天下大和的大禹時代:
禹,據説禹出身顯赫,為皇帝玄孫。大禹因其顯赫功德和高尚的人格,被尊為上古時代,以至現在華夏最著名的聖王。當然,他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後人尊其為夏禹。
大家都知道,禹的繼位,主要是因其治理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而承襲的帝位。史書記載,在堯舜時期,洪水滔天,禹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成功治理水患,發展生產,甚至達到“無我”境界,忙於治理水患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被世代傳為佳話! 後大禹在舜的禪讓下登上王位。
禹在位期間,“國家”這一社會政治形態逐漸浮出水面。禹劃天下為九州,並集合諸侯召開了一次曠古未有的“塗山大會”。塗山大會是禹為了向眾人檢討自己的過失而召開的諸侯大會。據説,在大會那天,禹身穿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照各自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並稽首齊向大禹獻禮,而禹在台上也稽首向各諸侯還禮。
這次塗山大會,被一致認定為夏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
另外,為了以示敬意,塗山大會後,各方諸侯都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青銅越獻越多,大禹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效仿當年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事情,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了九個大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其中九鼎象徵九州,豫州鼎為中央大鼎,意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於陽城(夏王朝都城),其中更暗示着大禹成了九州之王,從此“一言九鼎”天下一統!當然,這九鼎更意味着“天命所歸”,以及至高無尚的“王權”,更是國家繁榮時代開啓的象徵。
實際上,大禹的這些舉措,即建立了國家的雛形,也為後來的夏啓順利登上王位,建立夏朝改變“公天下”為“家天下”帶來便利,奠定基礎。
破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夏啓王朝:
大家都知道,從堯到舜,國家帝位的傳承製度,都依止禪讓來完成。大禹之後,禹本來也是要承襲禪讓制,禪讓帝位給伯益的。可是,在大禹死後,他強勢的兒子夏啓,立刻啓動了對法定繼承人伯益的攻擊。因禹在位時培植的支持根基深厚,夏啓借禹的威望和他為大禹兒子的身份,收穫不小的支持力度,他聯合眾多擁護者,最終在對伯益的權力爭奪中獲勝,並殺死伯益。夏啓繼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正式建立!
自此,自夏啓開始,禪讓制結束,世襲制開啓。這也是上古時代的軍事民主選舉制向君主世襲制的轉化開端。歷史演義的驚人巧合:夏朝自“啓”開啓 自“桀”終結!
夏氏族原姓姒,夏啓原稱姒啓,但自啓繼帝位之後,便開始以國名“夏”為姓,稱夏啓。同時啓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改為“夏後啓”。
話説夏啓繼位後,為了獲得各部落對他帝位的認為,他邀約眾諸侯在今天的河南禹縣舉行了一場會盟,史稱“鈞台之享”也即“鈞台大會”。然而夏啓因破壞禪讓制這一傳統習俗令一些酋邦不滿,他們集合起來公開反對姒啓的領袖身份,拒絕參加“鈞台大會”,從而便有了歷史上夏伐有扈氏的“甘之大戰”。在此次戰役中,有扈氏戰敗,被滅族。這次戰役,令夏王朝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
在夏啓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因其“害國傷民敗法”而最終被殺。夏氏族除了面臨族內部的糾紛外,還常常為了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與東夷作戰。可以説,夏啓時代,雖然開創了夏王朝,但是過得卻並不安寧,由大禹時代創造的“天下大和”局面徹底被破壞。
夏啓死後,其子太康繼位,太康對治理國家並無多大才能,只圖玩樂,卻少理政務,因此太康在以後羿為首領的東夷族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傀儡帝王中康,後來再到少康,夏王朝的政權才算被重新奪回。史稱“少康中興”。之後夏朝和東夷的關係基本被控制的比較好,然而到了夏桀的手裏,由於其人好戰喜功常常討伐鄰國,又昏庸暴虐無能,且貪圖享樂,殘害百姓,重用亂臣……導致四方諸侯紛爭而起。這時候,看到時機成熟的商湯,以“天命”為號召,“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聯合各方諸侯發起進攻,在“鳴條之戰”取得勝利,夏桀逃亡死於南巢,商湯於亳稱“王”。
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的世襲制政權夏朝覆滅。其中,共傳13世,17王,歷時472年,從夏“啓”而啓,到夏“桀”而結,走完它的歷史使命。夏,亡於公元前1600年。
夏朝的興亡,如果要從夏朝開啓到結束,單從開國與末代帝王的名字諧音來講,不得不説,暗藏天機,令人唏噓。無疑不是歷史的一種“神”巧合!
◎鑑古通今:大夏王朝的命運,夏啓而啓,夏桀而結。這種“神”巧合,無意巧合也罷,上天安排也罷。總之,夏朝的開啓看似是一種由夏啓而啓的古代帝王承襲制度的改革,實際也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生改變,而導致的一種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而自夏桀手中對夏王朝的終結,則是因夏朝後期帝王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殘暴不仁,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自然難逃終結“桀”這一“大劫”的歷史巧合而已!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留言、探討,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