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10月14日《中國新聞網》)
教育不僅是“校園裏的事情”,還必須延伸到家庭裏。“教師家訪”是教育觸角的延伸,是為了使教育工作更具有貼近性,讓教師和學生互動,讓教師和家長互動,能夠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過去,“教師家訪”就是標準配置,“不家訪的教師”未必是沒有水平的教師,但是“不家訪的教師”一定算不上是一位好教師。教師到家裏來和家長交流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家長交流孩子在家庭的表現,依據存在的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少有“主動家訪”的老師了。筆者想起幾年前發生的一則新聞:某地一位教師,想到一名學生家裏走訪,給孩子的父母打了電話預約。結果學生家長十分糾結:“教師家訪”是什麼意思!他在微信羣裏徵求大家的意見:老師來了,我如何接待!是做一頓豐盛的飯菜招待,還是在老師走的時候給些禮品!還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某地一位教師打電話告知家長要去家訪,結果家長當場就拒絕了,家長的理由是沒有時間,由於在私營企業務工,到家的時候都是晚上10點多了,確實沒有時間。
這些尷尬都暴露出一個問題:隨着“教師家訪”的淡出,人們對於“教師家訪”感到十分奇怪。這説明“教師家訪”成了奢侈品。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教師家訪”納入了“教師考核”體系,無疑是一大好事,對於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對於家校互動也是意義非凡的。但是需要思考的是,該如何讓“教師家訪”更自然一些。如今人們都是十分忙碌的,家裏已經很少“來客人”了,一些家長對“教師家訪”未必就“熱烈歡迎”。還有一個情況是,時間的問題,家長的時間不多,教師的時間也不多,一個班級的學生有四五十人,與以往的“一個班10多個學生相比”,家訪任務繁重。因此,首先需要解決“時間從哪兒來”的問題。
“教師家訪納入考核”是必要的。但是,需要防止出現“應付心態”,把“教師家訪”變成不得不“到學生家溜達一圈”,只是為了“考核不丟分”而去打卡。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