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柏林戰役中的帝國大廈保衞戰,為什麼最後只有外籍黨衞軍在抵抗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觀古今看世界李三萬摘要:在二戰歐洲戰場最後一場柏林戰役中,納粹德國遭到了徹底覆滅,為什麼在最後的國會大廈保衞戰時,和蘇軍殊死抵抗的竟然都是德軍中的外籍黨衞軍?

在二戰歐洲戰場最後一場柏林戰役中,納粹德國遭到了徹底覆滅,為什麼在最後的國會大廈保衞戰時,和蘇軍殊死抵抗的竟然都是德軍中的外籍黨衞軍?先來介紹一下帝國大廈。帝國大廈,又叫國會大廈,位於柏林蒂爾花園區,這一區域也是納粹德國黨政軍機關最為集中的地區,可以説是第三帝國的心臟。而圓拱形穹頂的帝國大廈更是成為第三帝國的象徵性地標建築。但到1945年4月下旬柏林戰役時,帝國大廈裏早已沒有納粹德國的高層大人物辦公,對德軍來説只不過是利用帝國大廈的建築比較堅固而作為一個重要堡壘,最多是有一些精神上的象徵意義,對於整個戰局是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回顧歷史,帝國大廈也從來不是納粹德國的權力中樞。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的時候,希特勒還不是國會議員,在他當上總理後的第三天興登堡就下令解散國會了。等到下一次國會召開時,帝國大廈已經在著名的國會縱火案中被燒燬了,新一屆議員大會是在科羅爾劇院舉行的。後來納粹黨完全掌握政權,所有重大國事會議都根本不需要召開議會,所以帝國大廈也就從來沒有召開議會會議。納粹黨通常是在科羅爾劇院召開會議,而帝國大廈於是被改建成了展覽館、工廠和醫院。希特勒從來沒有在帝國大廈召開過一次會議、發表過一次講話、作出過任何重大決策。他的大部分政治軍事活動都是在位於沃斯特拉大街上的帝國總理府,而在威廉大街上的舊總理府則成了希姆萊的黨衞隊總部。所以,帝國大廈對希特勒和納粹黨來説,其實並沒有什麼象徵意義。

其次,介紹一下帝國大廈的守軍。確切來説,守衞帝國大廈的並不是全部都是外籍軍團,只能説大部分是外籍軍團,大約佔到三分之二。這些外籍官兵主要都來自黨衞軍第11裝甲擲彈師“諾德蘭師”。不過,很多人將這個師和黨衞軍第5裝甲師“維京師”混為一談,因為這兩個師的成員都是北歐人。但“維京師”才算是黨衞軍的王牌,從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行動一直打到1945年5月戰爭結束。其中在1944年1月還能從蘇軍的重重包圍中殺出去,繼而參加1945年春季的“春季覺醒行動”。而這個“諾德蘭”師是在1943年3月以“維京”師的一個團,補充了一個挪威團和一個丹麥團,以及一些匈牙利人組建的。他們大部分都是新兵,沒有多強的戰鬥力,第一次上陣是在那瓦爾戰役,而且還不是作為主力,只是作為二線部隊負責應付後方蘇軍的襲擾。接着在坦能堡戰役中上陣,結果包括師長舒爾茨以及兩個團長都被蘇軍擊斃,部隊傷亡慘重,1945年1月才好不容易才從海上撤回了德國。到柏林戰役時,在外圍攻防戰時又被蘇軍打得灰頭土臉。殘部逃回柏林城內後,大約320名的法國籍黨衞軍的散兵遊勇就近加入了“諾德蘭”師,算是得到了兵員補充,隨後被部署到赫爾曼廣場。在那裏他們抵擋了蘇軍48小時,不過,並不是蘇軍主力的強攻,而只是蘇軍小股滲透部隊哦!到了4月27日蘇軍開始總攻柏林市區,當天蘇軍的猛烈炮火就把他們趕出了赫爾曼廣場的陣地,退到齊塔德勒地區。第二天,在蘇軍的猛攻下,“諾德蘭”師再次被打散,殘部分別退入帝國大廈和舊總理府。所以實際上“諾德蘭”師的殘部退守帝國大廈,是在蘇軍的凌厲攻勢下被擠壓到了那裏,被動地參與防禦。因為那時候如果表現出一絲投降的念頭,立即會被其他狂熱的黨衞軍或蓋世太保處決。

4月29日凌晨,蘇軍第3突擊軍抵達了施普雷河北岸的莫爾特克大橋,德軍則在大橋南岸的工事裏嚴陣以待。帝國大廈就在眼前,但這時蘇軍發現有點棘手。因為,帝國大廈並不是一幢孤立的建築,而是建立在一個三面環水的廣場上,廣場內還有蓋世太保總部等其他建築,這些建築互為犄角,在防禦上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網,強攻的話難度很大。而且大橋受損,只能通行步兵,火炮必須要等大橋修復後才能過河,也就是説,在大橋修復前,蘇軍只能是在沒有炮火掩護下進行純步兵進攻。而在如此堅固和複雜的防禦面前,沒有炮火支援,進攻無疑會付出很大代價。德軍方面同樣也是很鬧心,在帝國大廈裏擠滿了從各處被蘇軍強大的進攻壓力驅趕到這裏的殘兵敗將,國防軍、黨衞軍、警察、少年衝鋒隊,各軍兵種都有,互相都不認識,完全是一盤散沙,根本無法進行統一指揮。4月29日黎明蘇軍在沒有重火力支援的情況下開始進攻,他們先是攻入了蓋世太保總部,但在德軍佈置在屋頂上的炮火轟擊下,實在無法立足,只能又撤了出來。蘇軍退回莫爾特克大橋,只得專心開始修橋。4月30日清晨,大橋修復,隨即蘇軍就將火炮拖過了橋。得到了重炮掩護,蘇軍再次發起進攻,先後佔領了蓋世太保總部和國會大廈側面的輔樓。到下午15時30左右,希特勒在新總理府地下室內自殺,臨死前下令允許守軍突圍,這個於17時左右傳達到帝國大廈,守軍隨即開始突圍,但在蘇軍嚴密的火力封鎖下,突圍的德軍最後成功衝出去的還不到十分之一。當晚20時,蘇軍攻入帝國大廈,並且很快在樓頂升起了鐮刀斧頭旗。但大廈從1933年在火災中焚燬後一直沒怎麼使用,裏面全是瓦礫堆,不少殘餘而且沒得到突圍命令的德軍躲進各個房間裏繼續抵抗,蘇軍只好一個屋間一個屋間推進,以徹底清除殘存在大廈裏的德軍。直到5月2日,蘇軍才徹底清除了大廈裏的德軍,完全佔領這幢只有象徵意義的大樓,同一天,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至於那張著名的《紅旗升起在德國國會大廈》,根本不是在戰鬥中拍攝的,而是在戰鬥結束後,為了宣傳勝利而擺拍的,而且在照片公佈後,還發現高舉紅旗的士兵手腕上赫然戴着好幾塊手錶(哪裏來的請自行腦補),於是又趕緊PS掉了這些手錶之後再發表了第二次。

不過,對於蘇軍在攻克柏林後的軍紀,小編無意為他們洗地,但還是要客觀來説。第一波次進攻的蘇軍,都是精鋭部隊軍紀還是不錯的,他們會清理馬路恢復交通,修理水管繼續給柏林市民供水,還會開食堂向柏林市民提供食物,頗有點人民武裝的意思。

可是後續部隊進入柏林後,事情就全變了,俄羅斯歷史學家奧列格·布尼茨基廣泛訪問了當時的戰士得出了個事實,後來大規模的凌虐並不是早就懷有報復之心,基本上都是臨時起意,原因也挺逗逼的。那些後續部隊大部分是沒出過國的工人、農民臨時徵召而來的,他們長期接受的教育偉大的蘇聯是人間天堂,外國老百姓只有失業、飢餓和殘酷剝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當這些人懷着解放者的心情來到德國後才發現人家活的比自己滋潤多了!面對這一幕令他們瞠目結舌的場景,他們想不明白,德國人都過的這麼好了,為什麼還要侵略我們?於是滿腔怒火終於化成了慘烈暴行……

所以,帝國大廈保衞戰中並非只有外籍黨衞軍在拼死抵抗,首先守軍並不完全是外籍黨衞軍,其次也沒有拼死抵抗,除了戰鬥過程從地下室裏突然衝出來進行反擊的一支國防軍外,基本沒給蘇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而且一旦突圍的命苦傳來,就立刻突圍——在這個時候突圍根本不可能有組織有秩序,就是和逃命差不多。其實,想想就明白了,到了那時候,德軍哪裏還會有什麼像樣的指揮?像樣的抵抗?各部隊都是無頭蒼蠅一樣,有跑的、有躲的、當然也會有打的,但肯定沒有打的過蘇軍的,這時候有外籍黨衞軍還在抵抗,這一點不奇怪,絕對不會“只有”外籍黨衞軍,所以這事裏面有幾個認識上的誤區,讓人得出納粹德國到了最後時刻,只有一幫外籍當黨衞軍在為帝國而戰。蘇聯人以及現在的俄羅斯人,有那張在國會大廈頂上插紅旗的照片,作為攻克柏林的標誌性宣傳畫面,然後從二戰結束一直到今天,每年的5月9日勝利紀念日,插上國會大廈的那面150步兵師軍旗,都會被高舉着排在閲兵方隊的第一位。這麼看來,無論是傾向盟軍、傾向蘇聯的對德最後一戰的壯麗勝利,還是傾向德國的最後悲壯一戰,都會被人為強化成一種情懷,總之就是這是很了不起的一戰。其實這真的是被誤導出來的架空歷史。

只要説一件同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這段所謂的歷史就會崩潰—— 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帶領德國集體右轉的關鍵政治事件,大家都知道,就是國會大廈縱火案,這裏就不去扯到底是納粹燒的,還是德共燒的陳年老話題,只提取一個不管什麼觀點都可以公認的客觀事實,那就是國會大廈確實被燒了!對,這幢被燒燬的國會大廈就是我們前面説了那麼多的那幢大廈,這幢大廈被燒了後,佔據德國政治舞台的納粹,從來沒有打算修復它,就一直丟在一邊沒管過。當然,大家也知道,德國人的工匠精神非常厲害,他們造的東西,一旦損壞,立刻就可以在附近找到用油紙包好的配件。而國會大廈這幢建築的“幢”,規模也不是普通的獨立一幢,被火燒過後,雖説蘇軍衝進去時,照樣也是踩着當年被火燒燬的廢墟,不過確實也有完好的部分,被當作工廠、商店、醫院之類還曾被使用,從這點來看,就知道這個建築已經完全與德國政治沒有了關係,也完全不具備什麼方面的象徵性意義,至於為什麼後來蘇軍會選中這幢建築來無限拔高,大概是蘇軍更熟悉它一點?因為它曾經是李卜克內西同志戰鬥過的地方?或者説是納粹黨的起點?總之,在對德國最後一戰時,這幢建築實際上不具備任何特殊意義,在1945年4月28日到30日,這裏確實發生激戰,但真相是在這一地區的激戰,戰鬥主要是在帝國大廈旁邊的蓋世太保總部發生的,帝國大廈只是作為輔助陣地,以及後來有潰散部隊逃進去繼續抵抗,最後被蘇軍清剿了一遍而已。

這裏提到的外籍黨衞軍,就是由“維京師”抽調一個團為骨幹,補充了北歐志願納粹分子後組建的“諾德蘭”師,而“諾德蘭”師跟“維京”師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部隊,也絕不是什麼戰功赫赫,特別狂熱的黨衞軍王牌部隊,而是一支從成立起,就已經沒什麼心氣的部隊,最多也不過就是在1945年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沒有完全喪失抵抗的勇氣還能正常戰鬥,不算掉鏈子的部隊,它的名字之所以頻頻出現,搞得好像是一支特有名望的部隊,是因為在柏林最後的時刻,它幾乎就是唯一成建制,還能聯繫上,可以進行有組織戰鬥的部隊,所以在納粹大本營最後的電報記錄裏,它才會讓人以為這就是柏林最後的救世主,在國會大廈的最後一戰,不是“諾德蘭”師最後死守這裏,而是一部分“諾德蘭”師的官兵,逃進了帝國大廈,和其他一些部隊的殘兵一起迎來了第三帝國最後的覆滅之戰。(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