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刺,高考生】
作者:張斌平(北京市五中教育集團校長)
當6月16日的晚風作別西天的雲彩,護送高三畢業班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意識到:孩子們的高中生活結束了。再見面,就是考場了。
那一刻,很多人行色匆匆;那一夜,也有很多人,徹夜無眠,其中,也包括我。
直到2020年的春節前,我也沒有感到這一屆畢業生與往屆五中的校友們有什麼不同。春節過後,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與眾不同。仔細想一想,這種不同,並不僅僅來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這種不同更來自他們在這種重大變故中表現出的鎮定、平和、努力和堅持。
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一道題一道題地解答,一節課一節課地刷屏,一張試卷一張試卷地筆耕。時光靜靜流淌,從雪花飛舞直到烈日炎炎,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做規定的事,按照嚴格的規範、方法,去聽、去記、去想、去寫……我越來越感到他們的可愛、可敬。我想,準備高考是一個重塑生命機能的過程,是一個生命潛能初步整合的過程。如同一部新車需要磨合,磨合好的車輛具有性能更充分更穩定、使用期更長的優勢。高考是中國青少年特有的一次生命力磨合。經過這個過程,同學們的心態更穩定、思維品質更成熟。
理解寬容,一些同學在感恩中悄悄長大了。居家時隔着屏幕,學生們能感知到老師們的急切心情;在教室隔着口罩,能看到老師慷慨激昂的口型;在學校上課,同樣能感受到家長的牽掛。慢慢地,他們從心底接納了,釋然了。對老師和父母的感激、熱愛,不經意間就流淌了出來。我真心為學生們的成長感到高興。
關注災難,理解家國社會,一些同學在思考中成熟了。一個看不見、説不清的微小病毒,爆發出巨大的殺傷力,瞬間讓十幾億人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讓珍貴的生命如同流星墜落劃過天空,讓幾百萬人像戰士一樣投入戰鬥,夜以繼日、流汗流淚……大量信息無序地衝進了大腦,在學生們來不及加深、加寬的心靈港灣打了一個迴旋,來不及停留沉澱,就被後浪推走了。生命、正義、道德、責任——人生中無數的永恆命題,在學生們的大腦當中留下了零星痕跡,快速地衝刷,讓頭腦豐盈起來,讓心靈飽滿起來。同學們學會了獨立思辨,通過筆尖把它寫在試卷上。不要小看這些零星,或許它們會成為未來決定人生走向的種子。
在距離高考還有18天的時候,我給全體學生寫了一封信——
你們,即將走進考場,或許心裏有些緊張和焦慮。時間不是距離,真正的距離是你跟高考之間是否有心靈默契。考前兩週,通過涵養平和心態、保持良好狀態,消除你與高考之間的隔膜,讓你和這場考試達成默契,融為一體。
1.每天儘量與高考時間同步作息。複習量力、適度。各學科老師精心準備的最後一課“温馨提示”就是學習的基本材料。學習以感到收穫充實為上,以疲憊低效為下。既要勇於拼搏,也要敢於斷舍。
2.每天體育鍛煉半小時。可以分兩次完成,空調環境下達到微汗,保持體能健康、調節情緒即可。
3.每天朗讀半小時。堅持出聲閲讀,內容自選,學科不限,題材自由。利於調節身心,調節面部功能,美容養顏,以免“面目可憎”。
4.每天冥想十分鐘。想象是保持心靈自由的通途。每天在複習不暢時可以嘗試。體會一下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感悟頭腦“一夜春風來,萬樹梨花開”,想象斯人立船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意境。
有人用“出生於非典,成人於新冠”,首次參加北京選科組合新高考錄取等來説明這一屆同學的特別。其實我並不喜歡給學生們貼上這樣的標籤,因為變故的突如其來正是未來社會的常態,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本質。敢於面對、勇於把握不確定是青春的力量源泉。
多難興邦,殷憂啓聖。永遠保持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就是面對這種常態化的不確定的法寶。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7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