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中國影響力最強的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封建社會的帝王,第二個想到的是名相或者大將軍,位高權重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會給歷史局勢帶來深刻的影響,可有些人貌似“小人物”,只要他身負使命,堅定不移,他給歷史留下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漢朝有一個人,雖然並非帝王,卻有着不輸於帝王的功績,他像橋樑一樣連接了東亞和西亞,使它們交通往來,互通商業,開闢了一條著名的商貿之路,領先西方足足1200多年。這個人就是張騫,他不僅開闢了絲路,還兩次率軍進攻匈奴,將野蠻的民族徹底趕回漠北老家。
現在一帶一路也是中國非常在意的政策,可見張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絲綢之路的改變對中原地區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在加上是以絲綢聞名,所以這也是絲綢之路的由來。
如果張騫沒有出使西域,是根本不會存在中西交流的機會,更不會存在連接西亞島國的橋樑,中西文化發展也會非常的緩慢。要知道張騫出使後,朝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000多年之後,意大利的很多探險家,可以來到中原探險。可以説張騫在這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搭建橋樑的工程師。
除此之外,張騫還跟大家一起抵抗外來人的侵略,並且兩次攻打匈奴,可以説是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但又不缺乏智慧。
很多人非常好奇,張騫去世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去世?是病逝還是意外?
張騫從長安到大月氏一共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要知道,長安到大月氏是非常遠的,還沒有詳細的地圖。那個時候的科技沒有現在發達。我們現在可以定位,也不會迷路,只要手機在手上就不會丟。
可古時候,出行非常的不方便,交通工具也非常的差,通訊設備更不用提。張騫沒有詳細的地圖,一個人經歷艱難險阻,不得不讓人欽佩。要知道,前往西域的路上,一定會經歷很多惡劣的環境,跟暴風雪的天氣。這些對於平常人來説是非常可怕的,有的時候甚至沒有避難的地方,只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有的時候,還會遇到風沙,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張騫是歷史上第一個人敢冒險的人,他沒有任何經驗可談,全憑自己的經歷去感受。這一點不得不讓我們欽佩。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才可以,就算你有強健的體魄也沒有辦法持續十幾年,一直經歷殘忍的環境,一直經歷外界的摧殘。每個人的身體都是有極限的,所以,張騫在這次出行中,必然會生很多病,體抗力也會變差,沒有一個人可以堅持十幾年,除非他是神仙。
唐僧跟孫悟空可以行進幾萬裏,那是因為他們都是神仙,唐僧這樣一個凡人有孫悟空的保護,所以才能平安取的真經。
張騫一直都在行進的過程中,所以一直漂泊不定,也沒有一個安定的住所,內心這對他的身心都是一種摧殘。所以當張騫準備回長安的時候,漢武帝非常的高興,心心念念張騫回來,還冊封他為大將軍。
就是這樣,張騫回來以後,漢武帝也看到了這其中的好處,他想籠絡烏孫國,所以派輕車熟路的張騫再去一次西域。
於是,張騫再次出發。這一次出發跟以往不同,張騫帶了大量的寶貝,中原的寶貝,豬牛羊,絲綢製品,玉器珍寶等等,説不盡的寶貝。張騫帶着漢武帝的任務,又開始長途跋涉,前往西域。張騫到達西域以後,烏孫國國王非常的激動,熱情的招待了他們,並且收下了漢朝送來的東西。
但招待歸招待,他卻不願意跟漢朝聯盟。張騫再三勸阻也沒用,不過烏孫國給了很多值錢的禮物,還派使者去漢朝拜訪,“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國王跟西漢開始友好交往。
可是完成任務的張騫,卻因身體極度虛弱而去世,十分可惜。
有人説,張騫因為長期出使西域,非常的勞累,止非常虛弱,最後生病去世。在我們的印象中,張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他願意為了朝廷犧牲自己的性命,一次又一次的遠征。這對於常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是一個無法承受的東西。
張騫離世後,葬在了自己故鄉。張騫的故鄉是博望,而他的墓地坐落在名山秀水之間,風景秀美。
一九三八年,我國曆史學家前往張騫墓進行實地考察,並且,着手準備發掘工作。
張騫的墓地是傳統的漏斗狀,考古學家在張騫的墓穴中出土了博望封泥一枚,還有一些西漢時期的石雕製品,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墓主人的身份是張騫無疑。
後來張騫墓成為我國陝西地區第一批重點保護對象。本世紀初,張騫墓正式被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開闢絲綢之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