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説結論:趙二趙匡義的得位不正,趙匡胤的死肯定也有陰謀,至於後來拿出的所謂金匱之盟大概率也是趙二和趙普的一項政治交易。
開寶九年,宋太祖趙匡胤去世,享年不到五十歲(虛歲五十)。然而,趙匡胤的死亡是非常不正常的。按理來講,趙匡胤這樣一個身體健碩,無任何疾病史並且養尊處優的皇帝而言,在這個年紀去世,可以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遍觀宋史,找不出絲毫趙匡胤在去世之前有身體不適的記載,甚至在去世前的幾個月,趙匡胤還出宮參加各種活動,好端端的一個人,居然就這麼沒了,這的確不得不令人懷疑。
當然,《宋史》中為了不搞陰謀論,為尊者諱(趙匡義),所以為趙匡義繼位的合法性做了鋪墊:
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太宗 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對近臣言:“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 子,福德吾所不及雲。”
先説這是受命於杜太后,接着又記載趙匡胤本人親口承認過趙光義日後必為天子。乍一看好像沒問題,但細想卻有一個巨大的不合理之處:既然是“受命杜太后”,而杜太后早在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便去世,那麼趙匡胤為何不直接立趙匡義為皇太弟,而要多此一舉立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為太子?這豈不是“違背杜太后的懿旨”?這一點根本説不通。所以,宋史中的這段有關趙匡義合法性的記載,大概率不實。
再説“金匱之盟”。金匱之盟,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然而,根據其他記載,金匱之盟的內容直到趙普被趙光義重新啓用之後才公佈於世。居然這是一個關乎皇位繼承的重要文件,為何不早公佈?而在趙普拿出金匱之盟的時機恰巧是在被新皇帝重新啓用之時,這更加值得懷疑。還有,金匱之盟的內容,大概是讓宋朝皇位兄終弟及,可以説奠定了宋朝皇位繼承的法則。但在趙光義繼位後,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接連神秘去世,而魏王趙廷美也被藉故貶斥,真有這麼巧的事情嗎?當所有的巧合發生在一件事情(皇位繼承)上,是不是別有原因呢?
再者,金匱之盟確立了宋朝皇位繼承原則,如果確實存在,那麼趙光義這一支內部的繼承順序也應當依照這個原則,畢竟“主少國疑”,但趙光義這一支的傳遞一直是父死子繼而非兄終弟及。這間接證明了這個金匱之盟不過是後來的政治交易中的杜撰品。
種種證據表明,趙光義的繼位的確是有隱情,至少合法性是不足的。因此,後世有人懷疑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所謂的“燭影斧聲”便是後人的一種猜想,然而因為此事的記錄着是個野和尚,所以真實性存疑。但通過上述分析,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趙光義和宋太祖的死,脱不開干係,而他的繼位,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需要後來加以粉飾,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其合法性論據的不合邏輯之處頗多,反而證明了他的得位不正。
不過,正所謂天道好輪迴,靖康之難後趙光義這一支幾乎全軍覆沒,唯一的趙構則失去了生育能力,不得已,趙構不得不選擇太祖一系的子孫來繼承皇位。因此,從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開始,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太祖一脈手中。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