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漢紀一 第9卷
漢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韓信好幾次與蕭何談話,蕭何感覺他不同於常人。待漢王到達南鄭時,眾將領和士兵都唱歌思念東歸故鄉,許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漢王薦舉過他,但漢王沒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蕭何聽説韓信逃走了,沒來得及向漢王報告,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有人告訴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發雷霆,彷彿失掉了左右手一般。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謁漢王。漢王又怒又喜,罵蕭何道:“你為什麼逃跑呀?”蕭何説:“我不敢逃跑哇,我是去追趕逃跑的人啊。”漢王説:“你追趕的人是誰呀?”蕭何道:“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將領們逃跑的已是數以十計,你都不去追找,説追韓信,純粹是撒謊!”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
蕭何説:“那些將領很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卻是天下無雙的傑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長久地在漢中稱王,自然沒有用得着韓信的地方;倘若您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與您圖謀大業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種抉擇了!”漢王説:“我也是想要東進的,怎麼能夠憂鬱沉悶地老呆在這裏呀!”蕭何道:“如果您決計向東發展,那麼能任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終究還是要逃跑的。”漢王説:“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將軍吧。”蕭何説:“即便是做將軍,韓信也不會留下來的。”漢王道:“那就任他為大將軍吧。”蕭何説:“太好了。”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於是漢王就想召見韓信授給他官職。蕭何説:“大王您向來傲慢無禮,現在要任命大將軍了,卻如同呼喝小孩兒一樣,這便是韓信所以要離開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給他官職,就請選擇吉日,進行齋戒,設置拜將的壇台和廣場,準備舉行授職的完備儀式,這才行啊。”
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漢王應允了蕭何的請求。眾將領聞訊都很歡喜,人人各自以為自己會得到大將軍的職務。但等到任命大將軍時,竟然是韓信,全軍都驚訝不已。
【解析】
這一段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上非常有名。
可以這麼説,要是沒有韓信,劉邦絕對會被堵在漢中當他的漢中王。就算打出了漢中,也會被項羽搞死。
韓信一開始是在項羽手下聽命,但是項羽打仗向來喜歡猛打猛衝,不喜歡用計謀,所以對韓信也是不聽、不用。所以韓信才到了劉邦的麾下。
不過,韓信也不是説一到劉邦麾下就獲得重用,中間發生很多事情暫且不表,最關鍵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緊接着就是劉邦拜將。
是劉邦大膽敢用人?姑且算,但是其實背後劉邦也有無奈,更有其他的算計。
下面一一分析。
1.劉邦的現狀
之前説,當劉邦被項羽分封在漢中時,他手下絕大多數人都是關東、中原地區的,因此很多人就想開戰。但是無奈打不過項羽。之後更是發生了大量士兵、將領逃跑。
劉邦也頭痛,士兵跑了大不了拉壯丁。
將領跑了沒帶兵的,那就是真的算廢了。
2.蕭何的作用
蕭何在劉邦隊伍裏面的作用是什麼?
後勤部長的角色,劉邦的軍糧、兵員、內部管理就是靠蕭何撐起來的。
如果蕭何走了,劉邦的隊伍將徹底崩潰。
所以,為什麼當劉邦聽到蕭何“逃跑”之後會大怒。
因為劉邦知道蕭何對他的重要性,遠勝過其他將領。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算是劉邦的三駕馬車,蕭何是內政、張良是戰略、韓信是軍事,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3.拜韓信的無奈
蕭何為什麼跑,其實是為了找韓信,給劉邦留住人才。
從這點上來看,其實有2層含義。
第一,蕭何相信韓信是人才。
第二,蕭何對劉邦還有期望,所以才會為劉邦找人才。
當面對蕭何提出要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劉邦從心底是不願意的。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
在之前的文章提到過,戰國時期魏國國相公叔痤病逝前,魏惠王問他誰可以做國相,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公孫鞅(商鞅),還希望魏惠王把國事委託給公孫鞅,魏惠王並沒有認可。
其實這裏,韓信、公孫鞅處境是相似的。
第一,太年輕。第二,沒有名氣。第三,沒有經歷。第四,沒有資歷。
但是同樣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被君主看重之人所推薦。
其實換任何老闆領導,對於這種新人,你讓他貿然把公司某個業務交個他,他心底是發虛的。
公孫鞅、韓信也有區別,區別在於,公叔痤將死,蕭何活蹦亂跳,而且蕭何此時還特別被劉邦倚重。
當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其實已經不是劉邦是否願意用韓信了,而是劉邦想通過用韓信來穩住蕭何。
劉邦怕自己拒絕蕭何的建議,讓蕭何離開。
就算封韓信為大將軍又如何?現在劉邦又不打仗,他一個大將軍除了練兵剿滅土匪還能幹什麼?吉祥物而已。
4.隆重拜將的意義
重用韓信給他個大將軍還不夠,還有起高台搞儀式。
類似的操作有沒有,我印象不是太深,可能有,只不過我看了可能忘記了。
但是,從劉邦為韓信登壇拜將來看,這麼做,其實有幾個用意。
其一,給韓信面子,滿足他。
按照馬斯洛心理需求遠離,最高的兩層就是自我實現和尊重。劉邦登壇拜將就滿足了這兩點。
這也是蕭何針對劉邦的性格提出來用於安撫韓信的對策。
其二,給韓信站台,樹立權威。
韓信在劉邦隊伍裏面沒有資歷、沒有功勞,但是卻越過這些老資格直接成為大將軍,成為他們的上級。將領會高興?顯然不可能。
所以,《資治通鑑》《史記》中都寫到:一軍皆驚。
劉邦登壇拜將,搞的這麼隆重,就是在用自己的威望撐韓信,潛台詞就是用韓信是我劉邦的決定,我支持他,你們要是反對他,就是反對我劉邦。
第三,做給其他將領看
別的將領老資格、有軍功,看到劉邦能夠冊封大將軍,最後卻不是他們,而是一個新人,自然心中極度不爽是人之常情。
這種情況下會發生2種情況。
要麼走人,要麼繼續留下來。
對於前者,這個時候走了反而是淨化隊伍留下真正忠於劉邦的。對於後者,面對如此人事安排還繼續留下的,自然也是真心忠於劉邦的。
這多少有點做戲試探的意思。
第四,做個人才看
燕昭王重用郭隗,於是有了樂毅、劇辛的出仕燕國。
用人,不光是用其才,更有做宣傳、立榜樣的意思。
漢中地區遠離中原,人才凋敝。
劉邦重用韓信這個胯夫(韓信胯下之辱典故),雖然拉低了劉邦的B格,但是也説明劉邦他敢用人。
關東、中原的人才聽聞之後會怎麼想?
“媽的,劉邦無人,連個胯夫都用。我比那個胯夫強多了,要是我去劉邦那裏必定獲得重用。”
畢竟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
,在這樣的宣示下,人才會主動向劉邦靠攏。
第五,做給項羽看
為什麼又做給項羽看呢?
在劉邦入漢中時,聽從張良的建議燒燬棧道,以示項羽無東歸之心。
現在劉邦用韓信做大將軍,韓信又在項羽手下幹過,項羽又看不起韓信(其實是不用韓信,不用自然不知道他的才華,也就小瞧他)。
項羽再結合劉邦麾下將領逃跑的事情,自然會推斷出劉邦手下已經無人可用,居然用原來自己手下那個沒用胯夫的韓信做大將軍。這隻會讓項羽更加小瞧劉邦。
有的時候,敵人越是小瞧你,反而是好事,因為你捅刀子的時候傷害才能越大!
【啓發】
今天的內容,更多是對劉邦登台拜將冊封韓信為大將軍這一事件做深入解讀。
説材料有啓發,有一點,但是太散亂,強行歸納總結,有點牽強附會。
所以,今天的內容讓大家看明白登台拜將這件事,不是這麼簡單,背後其實有很複雜的利益計算。
也再重申一下,每個人事任命背後能夠挖出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