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非完全正史
01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諸葛亮二出祁山,非但寸功未建,還險些敗於一位魏將之手。
且説諸葛亮領軍數萬攻打僅有一千多人的陳倉,在守將郝昭的有效防禦下,始終未能如願,就在此時,魏國都督曹真率軍增援,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得撤軍。
諸葛亮令蜀將謝雄引兵前行探路,不料半道衝出一魏將,只一刀便將謝雄斬殺。
眾蜀兵不戰自潰,隨後蜀將龔起趕上來,與這人鬥了三個回合,又被斬與馬下。
這魏將是何等人物,居然會如此驍勇?
《三國演義》中説得清楚:此人名叫王雙,隴西狄道人,身長九尺虎背熊腰,使一口六十斤重的大刀,能開兩石之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
02
再説等到潰散的軍士報於諸葛亮時,魏軍早已迎面趕上,尚未交手便先失二將,諸葛亮唯恐軍心浮動,急令廖化、王平、張嶷三人出戰,結果張嶷被王雙用流星錘打中背部,口吐鮮血,敗回陣中。
張嶷算是蜀漢此時能拿出手的名將了,居然也差點被秒殺,諸葛亮為此異常震驚,不得不亮出最後底牌。
當夜蜀軍拔營急退漢中,王雙得知後率軍追擊了二十里,見是魏延旗號,正準備掩殺。
突然後面傳來消息,蜀軍暗中偷襲以至曹營起火,王雙急忙回軍救援,剛退到一處山坡,突然衝出一人一馬,王雙尚未看清來者,就被斬於馬下。
此人正是魏延,他只帶三十餘騎伏兵,就輕鬆地將取了王雙首級。
演義中將此功歸結於諸葛亮暗中授計,且不論真偽,但倘若沒有魏延這等勇武執行者,再高明計策又有什麼意義?
至此,對蜀軍造成極大威懾的王雙已經殞命,從出場到謝幕通篇戲份不過千餘字,根本配不上那身自帶名將風範的裝備。
王雙的人生彷彿曇花一現,生前沒有值得誇耀的戰績,死後也未見曹魏有什麼反應,這樣的角色很難符合名將的設定。
而且此時,魏軍的著名武將如張郃、郭淮等都還沒有上場,因此王雙的出現可能就是曹真隨意安排的炮灰,既然不是什麼厲害角色,就讓他出場,若勝則屬僥倖,若死則也無關大局。
就是這麼個角色,到了戰場上就成了蜀軍眼中的“萬夫不當之勇”,由此充分暴露了蜀漢後期最大的危機——後繼無人。
03
不是敵人太強,而是自身太弱。
蜀漢後期幾個將領實力太差,才顯示出王雙勇猛,最後將王雙解決的魏延,還是先前劉備留下的班底。
大敵當前,對敵方的評價很大程度上由自身實力所決定,反觀當初蜀漢鼎盛時期,任由對方是何等英雄,到了五虎將這裏都是成就功名的獵物,當時的魏延只能排在二線,基本上輪不到出場的機會。
顏良文丑是河北名將,屬袁紹帳下的一等人物,在關羽眼中,不過是插標賣首的雞犬。
魏國的夏侯淵官至徵西大將軍,不僅參與了官渡之戰平定北方叛亂,又破韓遂、逐馬超、橫掃西涼,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悍將,定軍山一戰卻死於年過七旬老將黃忠之手。
鳳鳴山一戰,西涼大將韓德善使開山大斧,也號稱有萬夫不當之勇,膝下四子都精通武藝弓馬嫺熟,結果到了趙雲面前都成了渣渣,父子五人的性命都被趙雲打包帶走,而此時的趙雲七十五歲,第二年因年老體弱而病逝。
…...
難以想象,如果不是五虎將班底替蜀漢掃除了這麼多障礙,這些實力派魏將到了諸葛亮時代,靠廖化、王平、張嶷之流與之對戰,蜀漢滅亡的時間只會提前。
04
歸根結底,自失去了荊州這塊地沃人豐的地盤,蜀國的實力瞬間成了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個。
國小民寡,後繼無人,這才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不過都是以攻為守來延緩蜀漢凋零。
然而一個兵微將寡的小國,終究是難以和實力雄厚的魏國相抗衡。
區區一個王雙就能將所謂蜀中名將打得口吐鮮血,而且最後還不得不靠魏延出馬,蜀漢實力之弱,由此可見。
以諸葛亮的智慧,他自然明白,在這種實力不對等的抗衡下,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自己所能做的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就像他在《出師表》裏無奈的感慨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建興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