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偃師人玄奘大師的傳奇人生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禕,唐著名佛教法師、佛經理論家、翻譯家。河南偃師縣陳家河村人。一生專事研究佛教經論,不畏艱險,遠度重山,由印度運回梵文經卷,在長安講經傳教19年,在中國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玄奘13歲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鄭善果到洛陽度僧27名。玄奘因不滿15歲,考試落榜。主考官鄭善果見他“年雖小而志懷遠大”,就被破格錄取。在淨土寺削髮成為沙彌。唐武德元年,玄奘和二哥長捷從洛陽入長安,遂又南下入川,到成都空寂寺、大慈寺聽寶邏、震空等法師講經,二三年究通諸部,聞名佛界。武德五年玄奘20歲,在大慈寺受俱足戒,披上了袈裟。

武德七年,玄奘辭別二哥,順江東下,到荊州天皇寺開講《攝大乘論》等經。後北上相州(河北臨漳)、趙州(河北趙縣)從體、深二法師學《成實論》等經,復又南下到揚州從惠林法師學《雜心》等經。貞觀元年從揚州北上入長安,在莊嚴寺和道嶽、法常、僧辨、玄會等法師研討《俱舍論》、《涅槃論》等經,究通各家學説,譽滿京師。

玄奘是個“學然後知不足”的人,為求得總括三乘的統一學説《瑜伽師地論》的梵文真本,上 書朝廷去印度遊説。當時出國之禁很嚴,未得准許。貞觀三年(629),長安連年旱災,朝廷准許災民四出乞食,玄奘遂在乞討災民0了長安城,於四月初七日開始他的西行求法旅程。

玄奘經天水到達蘭州,官紳請求講《涅般經》,西域各國商人多來聽講。西域人回到本國就傳説玄奘西天取經的消息。故玄奘還未到,而名早已傳聞。

玄奘經涼州(今甘肅武威)時,唐都督李大亮將他扣留城中,不準西行,逼令還京。西運寺慧威法師就派弟子慧琳、道整二人連夜密送出城西行。玄奘從此不敢白日行走,只得晝伏夜行,到達瓜州時,刺史獨孤達,州吏李昌早已接到涼州都督的緝捕通牒,準備扣押。李昌親問玄奘西行之志,深受感動,遂毀匿牒文,暗中放玄奘西去。玄奘行至瓠河東岸,找到胡人西般陀作嚮導,三更出發,夜渡過河。玄奘夜闖玉門關,走到五峯山下裝水時,被守兵發現,射下一箭。玄奘就牽馬上山。面校尉王祥,陳述西行的目的。王祥被玄奘的宏願所感動,就送玄奘過第一峯,並寫信給駐守第四峯的族兄王伯隴。玄奘見到王伯隴,過了第四、第五峯,到達野馬泉。再往西行,經七天六夜走出漠賀延沙漠。在這四顧茫茫的沙漠中,天上無飛鳥,地上無水草,驚風擁沙,沙落無雨,水盡乾涸,人困馬乏。玄奘出了沙磧西行,到達伊吾國,國王及官民均來參禮。從伊吾西行六天,到達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派使迎接,連夜入宮。高昌王請玄奘講經併為太后、王后受戒,高昌王再三懇求玄奘久居宮中,安享天年,玄奘堅決西行。並-三天,固辭不留。高昌王給馬30匹,派兵25名,派侍者四人,送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疋及皮衣皮帽、糧食等足夠20年往返的資用。高昌王稟明太后,與玄奘結為盟兄弟,並寫信給西突厥國王葉護可汗,灑淚送玄奘西去。玄奘經過阿奢尼、屈支、跋祿邊等國,過大凌山,渡過大清池(即鹹海),到達碎葉城葉護可汗府衙,遞上高昌王書信及綾絹、果味等禮品。葉護可汗又給沿途24國的國王寫信,派使護送西行,玄奘翻喀喇崑崙山(大雪山),在冰雪中走了七天七夜,23名隨從和馬匹凍死,僅剩使者二人出了石門。玄奘渡恆河時在森林遇盜匪,匪賊信奉突伽天神,每年中秋要殺一美貌者祭神,看玄奘面白端莊,執刀欲殺,玄奘毫無畏懼,仍趺坐合掌,閉目誦經,巍然不動。匪首受感化,叩首皈依,願受五戒,改惡向善。

玄奘歷四年行程,於貞觀七年到達那爛陀寺,參訪戒賢大師,陳述西行之願,備受嘉許優待,列為“十大德”之一,住入寺內幼日王院第四閣,每日供應羅果120枚,檳榔子20顆,龍腦香一兩,大人米(粒大如豆,作飯香鮮,揭摩羅國獨產)一升及香油、0等,享受“十大德”待遇。玄奘在那爛陀參學五年,遍遊五印度,最後又折回那爛陀寺,為僧眾講《唯識抉擇論》等經。玄奘已融會三乘,寫了《會宗論》三千頌,得到戒賢大師的嘉許。小乘佛教有人寫出《破大乘論》,聲稱誰能駁破,就殺自己的頭。玄奘寫出《制惡凡論》一千六百頌駁破。玄奘參學已成,即準備回國。鳩摩羅王及戒日王親自來請,邀往曲女城,召開全印18國“標宗大會”,18國國王及大小乘、婆羅門、外道等五千餘人參加。會上由玄奘以《會宗論》標宗,門上掛牌通示:任人出難駁破。會期18天,無一人提出改動一字者。會上尊稱玄奘為“解脱天”,騎大象繞會場一週,受到無尚尊崇之禮。玄奘又應戒日王之請前往兩河參加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

玄奘辭別戒日王,象馱梵文貝葉經520夾,共657部,啓程北上回國。玄奘返歸途中,渡印度河時,遇風浪翻船,失落梵經50夾及奇異花種等。只得在烏鐸迦汗茶城停留50天,派人過河抄寫-,再繼續北上。玄奘在翻越葱嶺時又遇匪,經善説勸導,始得放過。玄奘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國王留講經度眾。玄奘就寫表奏報朝廷,派高昌國的馬玄智同商侶入長安送表。唐太宗見表,下詔迎還。並敕令宰相房玄齡、長安縣令李乾佑等迎接,沿途護送。玄奘在於闐停留八個月,日夜為僧俗講經,接到詔書後,啓程東歸。於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回到長安。在都亭驛受到迎接。

玄奘從都亭驛前往弘福寺途中,人抬貝葉經及如來舍利150粒,排列長隊,沿途萬人觀仰。玄奘28歲西行,往返17年,經歷128國,行程十萬餘里,46歲回國。

唐太宗時在洛陽,立即詔玄奘去洛陽晉見,玄奘到洛陽後,和太宗交談了一整天,問答不絕,“帝元倦色”,至暮鼓已響,玄奘才辭出。太宗勸玄奘還俗從政,輔助朝廷,又請玄奘陪駕東征,玄奘均堅辭不從。

貞觀十九年三月,玄奘從洛陽返長安弘福寺,奉旨設譯經院,並敕令12人助譯。同年五月開始譯經,第二年即在邊譯經邊口述中,完成《大唐西域記》12卷,由辯機記錄著成。貞觀二十年夏,玄奘去玉華宮,翻譯《瑜伽師地論》,貞觀二十二年完成這部100卷的鉅著,同年唐太宗及太子去玉華宮,看了這部新譯鉅著,分別為玄奘新譯諸經寫了總序《大唐三藏聖教之序》及《大唐三藏聖教之序述記》。同年冬十月,玄奘陪駕還長安,太宗在皇宮北闕建造-院,供玄奘譯經。貞觀二十二年冬十月,大慈恩寺建成。十二月,太宗請玄奘入住大慈恩寺任首任上座,設譯經院供玄奘譯經。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去翠微宮,請玄奘陪駕同往。高宗永徽三年(652)春,玄奘上表奏請建造大雁塔,次年建成。玄奘在大慈恩寺譯經十一年之久,每天五更起,三更眠,黃昏給僧眾講經,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永徽四年二月,中印度摩訶菩提寺智光、慧天等法師派法長法師來到長安,面奉書信。永徽五年,玄奘給智光、慧天法師覆信,法長法師持書返印。玄奘應印度童子國王之求,把《老子》一書,翻譯為梵文在印度流傳。

永徽六年,尚藥奉御呂才,對玄奘的《因明入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自出新解,指義長短。玄奘在朝堂親與辯論,呂才辭屈謝退。顯慶元年二月,為鶴林寺尼僧寶乘等五十餘人授戒。同年又在德業寺為尼眾百餘人授戒。朝廷頒下《僧俗犯罪同推令》,玄奘上 書請廢除,並經恩准。顯慶二年冬十日,高宗賜玄奘食邑地6縣。顯慶三年秋七月,西明寺建成。同年,玄奘奉旨移入。顯慶四年冬十月,玄奘上表,請移玉華宮譯經。龍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玄奘譯完《大般若經》600卷的鉅著後,即感到體力不支,不能再執筆譯經了,就專事修持。

麟德元年(664)春二月初五日夜半,玄奘圓寂,終年65歲。

玄奘譯經19年,共譯出各種經論75部,總計1335卷,開創了中國翻譯史上的新紀。

玄奘譯創立了法相宗(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他的弟子千餘人。朝鮮有圓測等,有道昭、玄肪、智通、智達等。法相宗在日本流傳至今,仍是一大宗派。

玄奘被譽為七世紀偉大的國際旅行家、翻譯家。在印度各車站都掛有玄奘像。1956年,印度在那爛陀寺建造玄奘紀念館,中國佛教代表團捐資30萬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