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一朵“奇葩”,品種繁多的元代紙鈔流通簡史

元朝實行紙鈔制度,這是我國宋金以來紙鈔制度的繼續和發展,也是元朝統治者在認真總結宋金紙幣發行經驗教訓基礎上推行的。

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一朵“奇葩”,品種繁多的元代紙鈔流通簡史

元朝行用紙鈔是一種相當完善的純紙鈔流通體制,它廢除了我國傳統的以銅錢(含鐵錢)為主的價值尺度,開創了以白銀為準備金的紙鈔本位制度,實行紙鈔不兑換的流通體制,這在我國貨幣史上是一種創新舉措,在當時世界上也是一種創新舉措。

元代的國力強盛,版圖遼闊,橫跨歐亞,交通發達,由於與中國商舶貿易往來頻繁,純紙鈔流通制影響很大,不少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已與元代紙鈔之間,建立了一定的匯兑比例關係。

交趾(今越南)銅錢“民間以六十七錢折中統銀(鈔)壹兩,官用止七十為率”。羅斛(泰國南部)用海貝作貨幣,“每一萬準中統鈔二十四兩,甚便民”。烏多(今緬甸)等地區行用銀錢,每個銀錢準中統鈔一十兩”。——元 汪大淵《島夷志略》

從成吉思汗到元朝滅亡(1206~1368年),先後發行了約幾十種紙鈔。據《蒙元紙幣史料詮釋)一文統計,元代紙幣具體種類有:行用物、博州絲會子、太宗交鈔、各道楮幣、憲宗交鈔、邢州櫧幣、燕京寶鈔、關中楮幣、京兆鹽券、真定銀鈔、中統絲交鈔、中統銀貨、中統元寶交鈔、各路白帖子、大元通行寶鈔、大元軍餉寶鈔、中統釐鈔、中統元寶鈔(畏兀兒版)、盧世榮綾券、中統元寶鈔(泉府司版)、至元通行寶鈔、大德新鈔、大徳紙標、至大銀鈔、皇慶寶鈔、延祐紙帖子、至元通行寶鈔(上都版)、至正私立紙幣、至元通行寶鈔、陝西行台御史券、大元軍營寶鈔、至正印造中統元寶交鈔物、陝西印造中編元寶交鈔......

元代在短短的近百年中,發行如此多種的紙鈔,在中國貨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六個時期。在這六個時期當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至正鈔。因是以行政命令強制手段強制發行紙幣,為保證使用,政府特制定出《至元寶鈔通行條例》,其中詳細規定了紙幣的製作、發行、流通以及偽造的懲罰辦法,完善了元朝紙幣的管理制度,對我國古代紙幣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一、元初的地方鈔

元太祖成吉思汗末期,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博州(今山東聊城)的地方官何實在博州發行過一種臨時性鈔幣“會子”,史載“丁亥(1227年)…博值兵火後,物貨不通,實以絲數印置會子,權行一方,民獲貿遷之力”。

太宗八年(1236年),仿交會印製交鈔,“八年丙申春正月,諸王各治具來會宴。萬安宮落成。詔印造交鈔行之”。憲宗三年(1253年),設交鈔提舉司,專事其職,“又立交鈔提舉司,印鈔以佐經用”。當時各地發行的紙幣名稱多樣,互不流通,發行量不大,基本屬於地方性質,這是元朝紙幣發行的第一個時期。

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一朵“奇葩”,品種繁多的元代紙鈔流通簡史

二、中統元寶交鈔使用時期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七月,元政府第一次實行幣制改革,將紙幣發行權集中於政府,建立全國統一的貨幣制度,開始發行以絲為本的“交鈔”,但不久後就於當年十月改為發行以銀為本的中統元寶交鈔,從十文到二貫文共計有十種面額,並規定中統元寶交鈔一貫文等於交鈔(絲鈔)一兩,二貫文等於自銀一兩。

中統元寶交鈔在元代有極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於元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一直行用至元末。這是元代紙幣行用的第二個時期。

三、至元通行寶鈔和中統元寶交鈔並行時期

至元十一年(1274年),由於軍費開支、進攻南宋和在宋地推行鈔法的需要,中統元寶交鈔開始增加印量,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後基本上都保持在100萬錠以上。由於通行時間較長,加之官員執法腐敗,出現了通貨膨脹的情況,至元十四年(1287年)《頒至元鈔》詔書日:“鈔法之行二十餘載。官更奉法不虔,以至物重鈔輕,公私俱弊。”《元史》也載:“然元寶、交鈔行之既久,物重鈔輕。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二月“召麥術丁、鐵木兒、楊居寬等與集賢大學士阿魯渾撒裏及葉李、程文海、趙孟頫論鈔法”。三月,忽必烈實行第二次紙幣制度改革,印製和發行至元通行寶鈔,面額有五文、十文、ニ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貫、二貫,共十一種面額。

並由尚書省頒行《行用至元鈔法》(《至元寶鈔行用條劃》),其條劃共十四款。規定至元鈔一貫當中統鈔五貫,新鈔舊鈔並行;至元鈔二貫等於白銀一兩,二十貫等於黃金一兩,禁止私自交易金銀;並規定舊鈔兑換、客旅買賣、民户包銀、鹽税、日常用品甚至公私錢債等,均可按折算比率,用至元鈔或中統鈔來進行支付;對於用舊鈔(中統鈔)支付的,禁止哄抬價格;對於偽造鈔票者處死,告發者予以一定的獎勵。

四、至大銀鈔、中統鈔、至元寶鈔同時流通時期

武宗海山至大二年(1309年),政府因“物重鈔輕、不能無幣,乃循舊典”,實行第三次紙幣制度改革,印製和發行“至大銀鈔”,面額從二釐一直到二兩,共計十三等。至大銀鈔與至元鈔、金銀比價為每兩至大銀鈔兑換至元鈔五貫,或白銀一兩,或赤金一錢。發行至大銀鈔的具體措施與發行至元鈔大致相同,如不許私自買賣金銀及各種賦税收至大銀鈔等,恢復鑄造使用銅錢,限期收回中統鈔。

它之所以不同於以前的“寶鈔”而稱為“銀鈔”,應是它的本位和白銀掛鈎之故,從記載推測它應是以兩、錢、分、釐來作為鈔的單位。至大銀鈔僅在至大三年(1310年)發行了1450368錠,隨後就被廢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1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一朵“奇葩”,品種繁多的元代紙鈔流通簡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