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建立政權並不多見。其中,“千年之內,三建其國,愈擴愈大”的女真族顯得尤為輝煌。
這個民族在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稱謂。相傳在堯舜時代,這個東北民族就已經與中原開始了交流,當時稱為“肅慎”。到了9世紀又改稱“靺鞨”,並統治了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的一部分區域,唐朝詔令升格為“渤海國”。12世紀,完顏阿骨打統一各部後起兵反遼,建立了金政權,甚至曾讓南宋稱臣,提出“中華一統”。當這個民族三度崛起時,已經發展為滿族,建立的大清政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更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遼闊版圖。
當人們再次回首,不禁向歷史發出疑問,為何這個偏安一隅的民族能夠入主中原,開啓近300年的統治。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文鵬在《問清:他們的清朝》中談道,任何一個政權的開創者都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要能征善戰擊敗對手、要有智慧駕馭政權、要有好運並且抓住天賜良機。
《問清》將跌宕起伏的清史,聚焦於轉動歷史的11位重要人物身上。而要追問金戈鐵馬走向大一統的這段歷程,自然離不開統一女真各部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打造多民族國家政權的皇太極,以及抓住時機入主中原的攝政王多爾袞。
從牛錄組織到八旗鐵騎
1583年,努爾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征討女真各部。這是明朝喜聞樂見的,他們對女真人分化統治,使其相互攻殺,以便駕馭。而努爾哈赤也保持着對明朝俯首聽命、按時納貢,以徵得明朝信任。
隨着勢力不斷壯大,努爾哈赤逐漸靠近蒙古人的領地,他看重擅長騎射的蒙古人,以滿蒙聯姻的政策強化與蒙古各部的聯合。與漢唐時期冒名頂替的公主不同,努爾哈赤的兒子們娶了貨真價實的蒙古首領之女,康熙等歷代大清皇帝也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嫁草原。這種政策一直堅持落實到了清末。與此同時,蒙古人也成為了滿人在戰場上堅定的盟友,一同開疆拓土、爭奪天下。
隨着歸降、投附者不斷增加,努爾哈赤建立了牛錄組織。這不僅可以維繫各部族首領的忠誠,也保持了努爾哈赤的絕對控制和指揮權。每牛錄有300士兵,閒時生產,戰時出征,各自家屬也歸屬於這個牛錄。原部族首領擔任牛錄首領,即“牛錄額真”。如果部族人員眾多,可以編為數個牛錄,牛錄額真由原首領的子侄分別擔任,並能夠世襲。當各牛錄獲得狩獵品和戰利品時,必須全部上繳努爾哈赤,由他統一分配。而各牛錄分得的財產,由牛錄額真統一分配給所有部眾,私藏者將處以重罪。
牛錄組織正是滿洲八旗的前身。1607年,努爾哈赤將所有牛錄歸併在黃、藍、白、紅這四旗之下。隨着他的子侄陸續長大,又擴展為八旗,分別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這八旗是努爾哈赤為後世子孫留下的龐大基業,相當於將自己的全部家產均分為八份分給家族成員。但由於八旗的私屬性質,也使成員之間展開了對八旗的無盡爭奪。
八旗軍隊作戰強悍,如入無人之境。努爾哈赤征戰四十年,統一女真各部,聯絡蒙古,並攻佔了幾乎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地域。而明朝萬曆時期也對遼東防守日漸鬆弛,當意識到努爾哈赤的威脅時,早已於事無補。
外部大團結和內部向心力
努爾哈赤的接班人皇太極,更加重視多民族文化融合,尤其是漢文化。山海關外的寧遠大戰中,明軍火炮讓八旗軍隊死傷慘重,而想要發展火器就要依賴漢人。除了八旗蒙古之外,皇太極還編設了八旗漢軍來彌補火器和水戰的短板。明軍在關外成建制的歸降,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八旗漢軍火炮隊很快將戰勢扭轉。
皇太極對漢蒙藏文化採取開放包容的政策。始於皇太極的徵召儒生、恢復科舉、尊崇士人,也成為了後來清朝堅定推行的一項政策。由此脱穎而出的漢人也在清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多爾袞原本計劃再次入關擄掠。但是漢族文臣范文程的一番奏對,改變了多爾袞的決定。“天下久亂,百姓思定”,大清逐鹿中原需要得到明朝遺民和百姓的支持,應該轉而集中力量打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這一決定減少了八旗軍隊在戰場上遇到的阻力,甚至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決定也直接改變了中國歷史。
除了對外團結各種力量,滿人也不斷進行內部整合,保持向心力。清朝統治高層有蕭牆之禍,但無分裂之亂。一旦新君即位,各派勢力便會很快整合,繼續之前的政治規則。這種罕見的團結,極大地助力滿人走向強盛。
每個朝代的前幾代政權,都會形成一種特定的政治文化。比如唐代玄武門之變、明代靖難之役,都在不斷刺激後代接近皇權的野心,這種爭奪帝位的行為也一再被後世子孫複製模仿。
對於清代來説,多爾袞就處於其中關鍵的一環。1643年皇太極的突然離世,使滿人剛建立的皇帝制度面臨首次帝位承襲。中原帝制有指定太子,但努爾哈赤時代卻遺留下八旗旗主共執國政的制度,並沒有明確的繼承人。皇太極有豪格等九個兒子,也有多爾袞、多鐸等眾多兄弟子侄。若論軍功,都是身經百戰的豪傑,若論勢力,背後都有各自旗主的支持。在劍拔弩張陷入僵局的時刻,豪格、多鐸選擇拂袖而去。多爾袞主動提出折中方案,由皇太極的六歲幼子福臨即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分掌八旗左右翼為攝政王,幼帝長大後再行歸政。這個方案正式確立了皇權父死子繼的傳統,也避免了北方民族的血腥掠奪。同時,這種“維護政治穩定”的意識也潛移默化成為“家法”,深遠地影響着後世。
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奪嫡異常慘烈,至今仍留下謎團。當時呼聲最高的胤禵,遠在青海領兵。正當雍正帝擔憂他會兵戎相見時,胤禵單騎赴京奔喪,只是在父親靈前與雍正大吵一架,後遭圈禁。縱觀三百年清史,這種維繫向心力的做法,總能在危機時刻力挽狂瀾。
千載難逢的機遇加持
曾經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僅有滿蒙二族。12世紀,金兵雖然數次突破長江,將宋高宗追到海上,但仍然難以在南方立足,只得快速退回北方。蒙古人也是用了四十餘年才用迂迴包抄的戰術滅了南宋。但是多爾袞從東北迅速出兵到一統天下,只用了不過二十年。除了八旗軍隊擁有極強的戰鬥力,也離不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在滿人走向強大時,北方遊牧政權和中原王朝同時走向衰落。蒙古民族自元代之後,就再無統一的狀態。蒙古最後的大汗林丹汗不僅對天山南北的部族鞭長莫及,自身也受到了其他強勢部族的壓制。
而明朝同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明朝後期黨爭激烈,明將洪承疇原本在遼東統率三軍,用據守不出的策略極大消耗了清軍實力。但朝堂上其他黨派彈劾他勞師糜餉,引得崇禎帝也對其大為不滿,要求必須出兵交戰,最後導致戰敗。洪承疇歸順大清之後,再次得到重用。他在易守難攻的雲貴地區帶兵時,用同樣的策略休養八旗軍隊,調整部署,竟耗時整整五年,但仍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最後,他的三路奇兵一舉令永曆政權分崩離析。
朝廷的腐敗使得“大明”之號再也無法聚攏人心,文臣武將氣節掃地。多鐸帶領八旗軍隊南下時,明朝的黃河守將紛紛或降或逃。南明的禮部尚書錢謙益在投清之前,妾室柳如是曾勸他投秦淮河以殉國,但他答曰“水太涼”。可見,明朝的烏合之眾必定在清軍的鐵蹄下不堪一擊。
即便如此,明朝為了維護其大國地位,還曾出兵朝鮮,反擊日本對朝貢體制的挑戰。雖然將日本人逐出朝鮮半島,但自身的財政和軍事更加惡化,尖鋭的社會矛盾使得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明朝已經走到落幕的一刻。
在《問清》中,大清早期的一段歷史聚焦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身上。就像劉文鵬教授所説,歷史發展總是呈現出複雜的多樣性,我們無法知曉歷史的全部真相,但通過不斷審視一些關鍵人物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也是反思歷史的一個重要途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