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貴妃”這個封號是明清兩朝後宮妃嬪等級中的一階,而且是僅次於皇后的位份最為尊貴的後宮品階。但明清皇貴妃在各個方面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應該説,清朝的後宮制度中,對“皇貴妃”這個品階的界定更為成熟完備。皇貴妃在清朝的地位也更尊崇和特殊。
>
明代宗景泰帝初創皇貴妃制度>現在各種網文中説明宣宗為寵妃孫氏初創“皇貴妃”位份,這主要是受明朝筆記《萬曆野獲編》的誤導。宣德皇帝因為偏愛孫貴妃,所以在她的冊封禮上為她提升了規格。當時明朝制度,只有皇后才有金冊金寶(印),貴妃有冊無寶。不過宣德卻特意賜給了孫貴妃金寶,所以從她開始,明朝貴妃受冊後都冊寶俱全了,但孫氏並非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
宣德去世後,兒子明英宗即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所以他的弟弟景泰帝登上皇位。景泰帝非常寵愛一個後宮唐氏,大概覺得“貴妃”也不足以表達對她的喜歡,於是景泰帝別出心裁,在“貴妃”位份上加上代表皇室威嚴的“皇”字,以示恩寵。可惜的是,唐皇貴妃僅僅風光數月,明英宗就奪門復辟,景泰帝崩後唐氏被迫殉葬。不過“皇貴妃”這個位份卻被明朝皇帝們繼承下去了。
明朝皇貴妃只是一種尊崇的榮譽位份,禮秩和待遇方面並沒給皇后造成威脅>明朝皇貴妃在後宮中屬於妃嬪之中地位最高最尊崇的位份,但明朝後宮制度嚴格恪守嫡庶之分,皇貴妃雖然尊貴,但仍然屬於庶妾地位。皇貴妃的禮秩和物質待遇等各方面與皇后有嫡庶之別,而且皇貴妃沒有與皇帝合葬的資格,甚至連葬入皇陵天壽山也要皇帝格外開恩。
像明憲宗寵愛的萬皇貴妃,她雖然在明憲宗心中遠勝皇后的地位,她才是憲宗最愛的女人。但萬皇貴妃死後,雖然憲宗想給她皇后級的葬禮,想讓她穿上明黃禮服,包括想和她合葬,但都被朝廷拒絕。最後憲宗也只能在天壽山單獨為萬貴妃修了一座墳園。
明朝皇帝后來也封了不少皇貴妃,總的來説她們都無法形成對皇后地位的威脅,始終處於“庶妾”的位置。
清朝的皇貴妃位同副後,皇帝一般不會在皇后生前封皇貴妃,以免給皇后形成壓迫感。>而到了清朝之後,皇貴妃的地位卻越發尊貴和提高了,這可能和清朝初年順治帝寵妃董鄂氏由皇貴妃之位得寵以及受滿清早期多妻制度影響的因素有關。董鄂妃是清朝第一個皇貴妃,當初順治帝由於不滿母親孝莊太后強塞的兩個蒙古皇后,因此對自己中意的皇貴妃董鄂妃格外寵愛。
由於孝惠皇后在孝莊太后生病期間沒有侍疾問安,暴怒的順治雖廢后不成,但是把皇后的權力剝奪了,並轉移給了皇貴妃董鄂氏。因此清朝的皇貴妃自此有了位同副後的特殊意義,她們從禮秩和各種待遇方面和妃嬪們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反而更接近皇后,像清朝的皇貴妃是有資格和皇帝合葬的,乾隆皇帝就帶了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三人合葬地宮,皇貴妃地位的提升由此也給皇后無形之中製造了壓力。
因此清朝皇帝為了後宮安定,首先限制了皇貴妃人數,清朝後宮制度規定,後宮中只能有一個皇貴妃;其次,清朝皇帝一般不會在皇后活着時生封皇貴妃,以免讓皇后不安。而清朝皇帝如果從妃嬪中提拔皇后,往往會先封皇貴妃以備儲後。
清朝皇貴妃地位更尊貴但數量卻比明朝更多的原因>清朝皇貴妃地位這麼高,按説應該比較珍稀才是,但清朝後宮女性卻不少都擁有皇貴妃頭銜,原因如下:
首先有個特殊因素,乾隆皇帝活得很長,他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實際掌權時間長達六十多年。而他寵愛的幾個妃子都由他親自追封或者直接封了皇貴妃,比如慧賢皇貴妃高氏、純惠皇貴妃蘇氏等。
其二就是清朝皇帝有加封父祖後宮的傳統。清朝絕大部分皇貴妃都是妃子們靠長壽和健康的身體,歷經數朝累封熬到的榮譽資歷,對後宮沒啥實際影響了。比如康熙的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康熙年間她位份為貴妃,雍正時她被加封為皇考皇貴妃,乾隆年間又被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可謂是步步高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