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育玩鬧君
在現在這種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成績彷彿是評判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對於孩子的成績是尤為關注的,特別是學校對於不同成績的學生都劃分了等級,從最基本的座位排列上就可以看出來,態度方面就更不用説了。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就不受認同,很多家長表示孩子都被這種教育害死了,而現實生活中有個例子也彷彿驗證了家長們的質疑:從清華畢業了六年的大學生,現在卻發展成只能靠父母的供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成了“啃老”一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名學生叫做戚柯,其實這個名字當時也是紅極一時的存在。戚柯上學的時候家裏的條件還是比較優越的,進而給了他更好的教育,而孩子也比較爭氣,在高考的時候考了636的高分,在當時已經特別優秀了,並且因為這樣的高分,戚柯成了當地的高考狀元,成功晉升成了眾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這個分數,戚柯本人以及家長都很滿意,通過一家人的認真挑選溝通,最後決定報考清華大學的工程物理專業,當然這樣的高分進清華是妥妥的。而且當時他所報考的這個專業是清華大學的重點培養專業,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要為國家提供的,這就意味着選擇這個專業就連就業問題也就解決了。
戚柯不負眾望,成功畢業並且進入到了國家研究所工作,截止到此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成功之處,從學習到工作都行雲流水般的順利。但是學習成績優異的戚柯到研究所工作後,卻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社交能力太差了。因為父母看中成績,所以他從小就是在學校接受教育後還得去參加父母安排的其他培訓班,所以導致了他一生只會學習,沒有太接觸過人際交流。
研究所的工作本來就得靠合作去完成,但是戚柯這一點卻實在適應不了,所以沒過多久戚柯便和研究所解除了合作關係。但是重新面臨就業問題的時候,戚柯卻有了厭煩情緒,重要的工作完成不了,簡單的工作看不上。就此一蹶不振,對於工作毫無信心,就這樣一個“清華高材生”淪為了一個“無業遊民”,每天都得靠父母的接濟,才足以度日。更有不少的網友吐槽稱這是“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
所以説現在的教育氛圍確實是出現了問題,學校不止是要培養孩子的知識素養,更應該進行動手能力,體質的全方面培養不是嗎?這樣的孩子出去了才可以稱之為是“全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