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師長被埋38小時,靠兩隻蒼蠅獲救,此後感恩不再拍蒼蠅
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中,幾乎每一個都有着傳奇的經歷,在槍林彈雨中走過,在血雨屍海中站起。在這些將軍中,1923年出生的王扶之只能算個小老弟了,然而他的經歷之傳奇絲毫不比老大哥們差,甚至猶有過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大難不死的將軍王扶之。
十二歲參軍,名副其實的娃娃兵
今天十二歲的孩子在做什麼?應該是還在上小學,稚氣未脱,需要老師嚴厲的管教,偶爾還要跟家長撒着嬌。然而十二歲的王扶之,已經成為了一名手持梭標的紅軍小戰士。
王扶之原籍延安,家中世代貧民,屬於根正苗紅,革命性最堅定的那種人。
他五歲喪母,跟隨父親給地主家打長工為生。後來在父親託人請求下,他讀了三個月的私塾,認識了一些字,也算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知識分子”。
當時延安一帶,經常有劉志丹率領的紅軍活動,漸漸的,王扶之萌生了參加紅軍的念頭。1935年7月,年僅12歲的他如願加入紅軍,成了一名光榮的紅軍小戰士,而這也成了他一生榮耀的起點。
王扶之年齡雖小,但是智商情商雙高,而且作戰勇敢,一路提拔之下,很快成為了新四軍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的作戰參謀。
當時紅軍在作戰中繳獲了一輛自行車,這在當時可是稀罕物。王扶之愛不釋手,一有空就學習怎麼騎。最後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車技,他甚至能夠把腳放到車把上騎行,像耍雜技一樣。
黃克誠高度近視,走路有困難,因此行軍時,總是由王扶之和偵察排長輪流騎車馱着。為此還流傳着一個小段子,説王扶之的後座上馱的是三師的指揮部。
不過後來因為同黃克誠的關係,王扶之也捲入了一些風波之中,要不是福澤深厚,險些喪命。這裏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朝鮮戰場上,彭總着急道: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抗美援朝時,王扶之任39軍115師代師長,由於驍勇善戰,也跟隨進入朝鮮戰場。
1952年7月,115師343團攻打一座被叫做老禿山的高地,這次戰鬥中,共殲敵1300多人,4次總攻,最後繞到敵人身後突襲,最終拿下高地。
戰後,轟動了整個志願軍,總部專門下令要求115師總結戰鬥經驗,以供大家參考學習,鼓舞士氣。《人民日報》特派戰地記者深入朝鮮,來到115師駐地採訪。
代市長王扶之和政委沈鐵兵對記者的到來很重視,這是一份難得的榮譽,讓視榮譽為生命的軍人激動萬分。
8月2日,早飯後,王扶之就召集作戰科副科長蘇盛軾等三人在梨木洞指揮所開軍事會議,《人民日報》的特派記者劉銘則被批准旁聽會議,以便能夠寫出最原汁原味的戰事報道。
同時在洞內的還有兩名測繪員,共7人。
115師的梨木洞指揮所位於一座小山坡上,洞上面有近20米厚的土層。靠洞口的地方有個小窗户,一絲陽光透過窗户照進來,這是洞裏最明亮的地方了。
王扶之等人在窗户下邊看地圖邊討論,劉銘則在洞穴深處就着蠟燭費力的記錄着。細心的王扶之看到這,把劉銘讓到了窗口記錄,而自己則轉到洞內繼續聽取大家發言。
9點25分,在毫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忽然間一顆重磅炸藥在洞頂爆炸,小小的作戰室瞬間崩塌,王扶之等7人被深深埋在了20多米厚的土石之下。
消息很快傳到了參謀長程國那裏,他帶着工兵急急忙忙趕到事發處。這時政委沈鐵兵正在廢墟周圍瘋一般的來回踱步,口中唸唸有詞:完了,師長這下完了,他娘D美國佬。
程國望着眼前小山丘一般高的土石堆,心也涼了半截。他一面指揮搶救,一面派人向上級彙報。
工兵們不分晝夜的從三路開挖,同時為了防止再次遭襲,還調來了高炮連,部署在周圍。通知各團進入戰鬥狀態,以防敵人趁虛而入。
消息很快傳到了志願軍最高首腦彭總處,彭總指示39軍軍長吳信泉:要想盡一切辦法,動用一切手段,把埋在地下的王扶之等人救出來,即使犧牲,也要把遺體挖出來送回國內按烈士禮節安葬。總之一句話,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遺體挖出時,我還要來,我要陪他回家
回到搶救現場,挖掘工作正在沒日沒夜的開展。由於缺乏各種挖掘支撐工具,一邊挖一邊塌,難度很大。在場的所有人都不再抱有希望,只求能夠看到師長等人的遺體,以慰在天之靈。
美軍飛機仍然不時前來騷擾,被我軍一通猛擊,扔下一架飛機殘骸,才算是老實不敢再次出現。
24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挖到任何東西。一直關心事態進展的彭總也只好用手中的紅藍鉛筆,在幹部花名冊上重重的標註上:王扶之同志已犧牲。
3日早飯後,王扶之的新婚妻子曾毅也連夜趕來。説是新婚妻子,其實兩人已經結婚一年多了,只是在一次的時間還不超過10天。
曾毅聽了沈鐵兵沉痛的介紹,在他的陪同下來到丈夫的住處,目睹着愛人的“遺物”,這位堅強剛毅的女子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噴湧而出。
在廢墟前,看着眼前那個巨大的彈坑,曾毅渾身顫抖,站都站不穩,在旁人的攙扶下才勉強回到了住處。
中午,沈鐵兵端來了一碗稀飯,曾毅拿着碗,用丈夫生前的筷子吃了兩口,就哽咽的再也無法下嚥。她匆匆的同大家告別,臨別時只帶走了丈夫的兩本日記,她説,一旦遺體挖出,她還要來,她要陪丈夫回家。
小小洞穴,有兩隻蒼蠅飛出
“師長,你還好麼”?梨木洞最深的角落中,傳來蘇科長和陳參謀急切又微弱的呼喚聲。王扶之也很快清醒了過來。他回應了兩人的呼喚。
原來爆炸後,在洞中最深處的三人被巨大的衝擊力推到了坑道盡頭,壓在土石之中。周圍堅固的牆體反而成了有力的保護。不過王扶之同時也悲痛的意識到,在洞口的四人恐怕已凶多吉少。
三人之中,蘇科長傷勢最重,三根肋骨被砸斷,被石頭壓的不能動彈;陳參謀則是一條腿夾在木頭縫中;反而是王扶之受傷最輕,只是右腿輕微受傷。
王扶之明白,一定要儘快脱困,否則無法堅持太長時間。在他的幫助下,三人終於在土石和木頭間脱身,黑暗中,三人緊緊擠作一團,互相的寬慰着。他們堅信,同志們會來救他們的,現在要做的就是堅持。
吃,沒有一粒米;喝,也沒有一滴水。三位渾身是傷的軍人只能這樣同死神賽跑,用頑強的毅力向死神説不。
他們緊緊靠在洞壁旁,儘量一動不動,以減少氧氣和能量的消耗。三人還把各自的尿液集中了起來應急。恍惚間,似乎能聽到外面有輕微的聲響傳來,這是同志們在營救,三人興奮異常,更加堅定活下來的信心和勇氣。
不過蘇盛軾由於失血過多,這時已經神志不清了。王扶之讓他喝些尿水,可是他堅決拒絕,説到:師長,你們喝吧,你一定要活下去,還要領導同志繼續戰鬥呢。
王扶之一聽就急了,從不擺架子的他拿出了師長的身份,強行命令兩人喝了一些。而兩人也只是用嘴抿了抿,其餘的仍然留給了師長。
王扶之這個鐵打的硬漢,也終於忍不住了,他哽咽了。這哪裏是在推讓尿水,這是在推讓活下去的希望。有這樣的軍人,哪裏會有打不贏的戰爭呢?
洞外,挖掘工作依然一刻不停的進行着。總部一再催促進度,並叮囑要小心挖掘過程中的二次傷害。挖掘現場是有聰明人的,他就是工兵連副連長劉文才。
劉文才一直機警的關注着一切有可能的生命體徵信號。3號傍晚。他驚喜的發現,有兩隻蒼蠅搖搖晃晃的從土縫中飛了出來。
劉文才欣喜若狂,他大聲的喊道:快看,有蒼蠅,下面有氧氣,師長還活着,同志們快挖啊!
消息傳到政委沈鐵兵處,他當即決定加派人手,最快進度挖掘,並高度重視保護工作,確保不會有塌方。
四小時後,終於挖通了,當王扶之、蘇盛軾、陳志茂三人被抬出來的時候,現場所有的人都流下了激動的熱淚。三人被埋共計38小時零5分鐘。
而《人民日報》記者劉鳴、作戰參謀張釜山、測繪員小梁和楊書記則長眠在這裏。再也沒能醒來。
傷愈後的王扶之再次上了戰場,立下赫赫戰功,後來並評為少將,轉業後做到了山西省委書記的高位。
他一直惦記着當初那位工兵連長,總是遺憾地説沒能當面道謝。不過對於另外一個“救命恩人”,王扶之倒是經常有機會道謝,那就是蒼蠅。王扶之的後半生,從來不去加害蒼蠅,也算是另外一種形式感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