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開局只有一支衣不蔽體的軍隊,你能傲視歐洲嗎拿破崙做到了
1793年夏天,一位年僅24歲的法國將軍,率領一支在法國邊境和熱那亞之間的地中海海岸上的衣衫襤褸的軍隊,成功阻擊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軍,收復了曾被英國奪走的土倫港。
3年後,這位將軍受命為法國意大利軍司令,全面接管在意大利軍隊的指揮權。
他是拿破崙。
從此,拿破崙開始了獨當一面的戰役指揮,真正開始了他的一生征戰——即便由一支飢腸轆轆、衣不蔽體的軍隊開始。
但,歷史有個顛撲不破的法則,恰好是它總不讓同時代人在初始階段就認清那些決定他們時代命運的巨大變動。
拿破崙答應給這支軍隊帶來食物和名譽,即使他自己對前途也沒抱多大希望。他接到命令後對軍隊下達了動員令:
“士兵們!你們飢腸轆轆、衣不蔽體;政府允諾給你們許多東西,但卻什麼也沒給你們。你們在這些危險中所表現出的耐心和勇氣是值得讚賞的;但它們卻沒給你們帶來任何榮譽——一絲榮光也未降臨到你們頭上。我將率領你們進入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那富饒的省份,那富饒的城鎮,將全都任你們處置;在那裏你們將發現光榮、名譽和財富。意大利的士兵們!你們難道沒有獲得這一切的勇氣和毅力嗎?”
01 拿破崙為何能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裏,贏得那麼多戰鬥?
拿破崙很快贏得了的第一仗。
1796年3月底、4月初,他率領3萬人,進行了一連串漂亮的兵力調遣,翻越阿爾卑斯山沿海山脈的天險,擊敗了皮德蒙特和奧地利聯軍。
他先用輪流攻擊兩軍的方法將皮德蒙特軍與奧軍分離開來,驅使他們後退,使其橫隊之間失去聯繫;然後他對皮德蒙特軍隊發起猛攻,迫使他們於4月28日退出戰爭。
接下來,拿破崙在謀略和武力上都大勝他的奧地利對手博利厄,使後者將倫巴第遺棄給法國。贏得這一仗,距拿破崙接手指揮權才6個星期。
不過,將奧地利人逐出意大利北部的其他地方花的時間要長一些,因為他們佔據了曼圖亞,可以不斷地派兵去救援被圍攻的要塞。但拿破崙對其各個擊破,在蒙特諾特、洛迪、卡斯特萊奧內、阿科萊、裏沃利等會戰中,接連獲勝。
1797年4月18日,奧地利同意停火,同年10月正式簽訂了“坎波福米奧和約”,促使了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
1798年,勝利連連的拿破崙率軍遠征埃及,因為他相信控制埃及將開啓通往印度之門,但這只是一個浪漫的想法。
避開在地中海巡行的英國風帆戰列艦時代最著名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上將後,拿破崙率領大約2.5萬人的軍隊於7月1-3日,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附近登陸,並佔領了這個城市。
7月21日,他在開羅展開的金字塔戰役中,採用火槍刺刀方陣的先進戰術,摧毀了由一支由穆拉德·貝伊率領的曾令人聞風喪膽的馬穆魯克騎軍隊伍,並於第二天進佔開羅。拿破崙成為埃及的霸主。
但這一勝果還是化為了烏有,因為在8月1日的尼羅河戰役中,霍雷肖·納爾遜上將擊沉了法國艦隊,13艘主力艦中只有兩艘逃脱,將拿破崙的軍隊圍困在埃及。
面對這一失利,拿破崙並未束手待斃,而是北上進攻敍利亞,在順利攻取了加沙和雅法後,卻被陷在阿卡要塞2個月之久,不得不撤軍折回。帶着他遠征埃及的光榮,這位受挫但仍野心勃勃的將軍搭乘一隻快艦,於10月9日在土倫登陸回到法國。
抵達法國後,拿破崙將他的軍事聲望轉化成政治資本,在巴黎附近軍隊的支持下,於11月9-10日推翻了督政府。當上了第一執政的拿破崙現在統治了法國,但他很快又返回前線,去趕走趁他遠征埃及時,又重佔了意大利北部許多地方的奧地利人。
1800年6月4日,他在馬倫戈險勝奧軍,再加上12月3日讓·莫羅在霍恩林登取得的勝利,迫使奧地利再次接受了法國的條件。英國也在1802年與法國簽訂了一個條約《亞眠和約》——法國現在太平了。
1804年,拿破崙取得了更大的權位,他加冕自己為皇帝。
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拿破崙贏得了這麼多戰鬥,升到了這麼高的位置?
毫無疑問,他繼承了法國大革命的遺產,包括一支勇於獻身的軍隊、一支建立在才能基礎上的軍官隊伍、從戰爭中錘鍊出的將軍們,以及一個優於法國那些敵人的靈活的戰術體系。
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在三年內不止摧毀了波旁王朝的君主政體,還動搖了軍隊。當路易十六在革命第一年試圖用他的士兵去對付人民羣眾時,軍隊表現得既無用又不情願,真實反戈一擊。
1790年,全法國的軍隊都發生了一系列革命兵變,後來當國王試圖於1791年6月逃離法國時,大批的軍官辭職徹底瓦解了軍隊。古老的軍隊解散了,可面對戰爭的威脅,法國將需要一支全然不同的軍隊。
1、一支勇於獻身的新軍隊
1791年夏天,政府命令擴充正規軍,命令首先在志願者中重新徵募軍人,並從剛成立的國民自衞隊、國民警衞隊中徵召了10萬義勇軍。這些按照自己營隊組織起來的軍隊,後來和1792年7月徵募的義勇軍合在一起。
1792年時,志願兵制度無法滿足戰爭的人力需要,革命政府又向全國頒佈了更為嚴苛的徵募法令:
“年輕人應該去戰鬥;已婚婦女將去製造武器和運送補給;女人們要做帳篷,縫軍裝,在醫院中服務;孩子們將去撿破爛;老人們應讓人將自己抬到公共廣場上,去鼓舞士氣,宣傳國王的仇恨及共和國的團結。”
至1794年夏天時,革命軍已登記有100萬人,其中75萬人是武裝隊伍,這支大軍的社會階級、職業、地域來源都準確地反映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法國所能提供的最年輕的士兵構成的部隊。
1798年的設立了一種新式的全國徵兵制度——“義務兵+志願兵”,它要求所有的年輕人都去登記,每年由政府從那些夠資格應徵的人中設定一個招募定額。
這種新的徵兵法到1815年時,已為拿破崙提供了200多萬的士兵,併成為整個西歐和中歐徵兵法的範例。
2、越來越職業的軍官
為了領導這些軍隊,法國建立了一支全新的軍官隊伍。舊皇家軍隊中大批軍官的離職留下了如此多的空缺,以至於只能將非軍職軍官迅速提升到軍官行列中來填補空位。義勇軍營則選舉他們自己的軍官。
一些軍官的升遷是曇花一現,但整體來説,軍官隊伍變得越來越職業化,提升是由資歷和才華決定的。
在大革命前,貴族們在部隊中軍官中大約佔85%的比例,但到了1794年夏天,他們的比例已低於3%。
經如此變化之後,法國軍隊中迅速湧現了一批戰功卓絕的軍官隊伍。其中最為出彩的有兩位:查爾斯·迪穆裏與弗朗索瓦·凱勒曼。
1792年,率領法國東北邊境軍隊的迪穆裏,打敗了一支由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的侵略軍。同年9月,凱勒曼則率領法國南部軍隊,在瓦爾米擊潰了來犯之敵——布倫瑞克公爵。
3、拿破崙改進適於他軍隊的作戰方法。
通常,他只是簡單地修改一下他所發現的戰術,例如他對混合隊形的戰術重視,這種隊形就是將縱隊和橫隊結合起來的編隊。
此外,他還受益於法國騎兵的復興,它已在18世紀90年代晚期慢慢地重新建立起來。他非常欣賞炮兵的重要性,並增加了炮兵人數。
除了這些,他還改進了革命軍的組織結構。
在1792年和1793年,法國將步兵、騎兵和炮兵聯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只有幾千人的小型軍隊,既可以獨立行動,又可以與其他師聯合作戰。
在開始1805年的戰役前,拿破崙又發展了這個組織概念,將“師”合併為“軍”,“軍”在規模上差別很大,可以從少於1萬人到接近3萬人。在拿破崙的最高指揮下,獨立成型,與其他軍合作的“軍”比“師”的運作還要好。
“軍”這個組織解決了指揮和供應問題。拿破崙指揮的新式野戰軍往往只是因為過於龐大,而無法被一個人有效地控制,將他的軍隊分成軍後,拿破崙就加強了指揮和控制。
“軍”還改進了後勤供應,因為沿不同路線前進的幾個軍要比只沿一條路線行進的一支大軍更易於補充給養。但是,拿破崙的機動性要求一個更靈活、更能隨機應變的供給體系。
古典型軍團的指揮官們有了笨重的補給線後,就不會害怕吃不飽飯的軍隊會開小差或譁變。而拿破崙的士兵們卻恰恰相反,他輕視正規的補給安排,而把鄉村補給所提供的機動性發揮到極致,要求他的軍隊在行軍中自己找尋糧草,並要求在不影響戰鬥力的情況下,每天行軍16-19公里。
當然,拿破崙的成功,當然離不開他的天才。
作為一個最精通戰術和作戰的人,他的目的不是簡單的擊敗敵軍,而是消滅它。他消滅敵軍能力的關鍵,在於法國士兵比歐洲其他軍隊都行動迅速。他認識到速度能為他贏得時間,並不斷強調:
“在戰爭中,時間的損失是不可彌補的。”
他達到這一目的的典型做法就是“向後方運動”——設計用來威脅敵人的側翼和後方。
在可能的情況下,一次主動追擊就可完成戰鬥的全部任務,就像他在1806年的耶拿-奧爾戰役中一樣;他在普魯士軍隊戰敗後,圍殺了幾乎全部普軍。
02 拿破崙的巔峯之戰——奧斯特利茨戰役
1805年的奧斯特利茨戰役,拿破崙將他的軍事天才發揮到了極致。
法國和英國在1803年再次開戰,但是開始時兩個對頭並未真正交手。法國在布洛涅安營紮寨,威脅着要進行一次從未進行的入侵行動。
但當奧地利和俄國與英國聯合起來,在1805年組成“第三聯盟”時,拿破崙把一切入侵計劃都放在一邊,於8月全速趕赴奧地利。
拿破崙率領的這支沿萊茵河而下的偉大軍隊,現在總數約21萬人。他另留下5萬人在意大利王國,由馬歇爾·安德烈·馬塞納指揮。為了對抗後面這支軍隊,奧地利集中了它的主力9.5萬人,由大公爵查爾斯率領。這意味着奧地利人只能在烏爾姆駐守7.2萬人,在聯結烏爾姆與意大利的蒂羅爾也只有2.2萬人。
與他以前對付奧地利的戰役不同,這次,拿破崙準備直接順多瑙河而下。就在不斷的運動中,現在由法國來操縱戰爭了。
如今,要塞已經失去了它們在17世紀享有的主導地位,但拿破崙也不能在沿多瑙河前進時,留着烏爾姆來威脅他的後方。依靠就地搜尋糧草,這支大軍通過一次大型的“向後方運動”:拿破崙讓繆拉的騎兵和拉納的軍隊通過黑林山,假裝進行一次直接的攻擊,故佈疑陣,從而使奧地利人按兵不動,掩護了大軍的真正行動。
大軍於9月26日跨過萊茵河,迅速移師到烏爾姆以東,切斷了奧地利人之間的聯絡線及後路,包圍消滅了幾乎整個奧地利軍隊。
接下來,拿破崙又挺進維也納。參戰的俄國軍隊成了他前進的最大障礙,但不顧俄軍的阻擊,拿破崙還是在11月14日佔領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不過,維也納不是他的最後目的,因為他知道只有擊敗敵人的主力部隊,才能將奧地利逐出這場戰爭。而且這需要儘快完成,因為普魯士也威脅要參戰。所以拿破崙定下計謀,要迫使盤踞在維也納北部的奧地利和俄國聯軍與他作戰。
他假裝軍紀混亂,佔據了一個虛設的位置來誘使聯軍前進。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他的將軍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指揮下的聯軍吞下了這個誘餌,但即使這樣對拿破崙的計劃也是不夠的。他還不得不引誘聯軍以一種自尋死路的方式來攻擊他。
為了達到這一點,他於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對庫圖佐夫擺出一個看上去很軟弱的右翼。這位俄國元帥被迫撥出大量軍隊來進行一次橫向移動,以包圍法國人,但那個看起來如此軟弱的側翼,已經因為路易斯·尼古拉斯·達武軍團的到來而得到了加強,這個軍團是在夜晚以急行軍抵達戰場的。
達武將軍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拿破崙希望他能用小部隊抵住俄軍側翼的進攻,他頂住了。
在整個英勇的戰鬥中,達武都阻止了俄國縱隊進攻的勢頭。與此同時,庫圖佐夫由於抽調軍隊完成側翼運動,使自己的中軍變得虛弱,而這正是拿破崙所希望的。
時機一到,他就指揮蘇爾特的大軍衝進了俄國中軍,摧毀了它,然後折而向右,去襲擊俄國側翼部隊的後方。聯軍的中軍與左側潰散了,只有俄國的右翼還能有秩序地撤退。
兩天後,奧地利人投降。
拿破崙的勝利中,沒有比奧斯特利茨戰役更能改變歐洲地圖的了。作為這次戰役的一個後果,1806年,已經存在了10個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復再有。
奧斯特利茨戰役本身,就足以為拿破崙贏得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的聲譽。
最後:
“羅馬的太陽已經隕落。我們的日子一去不返。”
8年之後,拿破崙的敵人採用了他的作戰準則來轉而對付他。他的敵人們變得更富有侵略性,他們不僅要尋求擊敗他,還要消滅他的主力軍。
他18世紀的戰役精神和謀略,曾讓他橫掃歐洲,可此時已成為過去。他的敵人不僅要像過去常做的那樣,一點一點地擊敗他,還要聯合起來,隨着炮火行軍。
1813年,在高潮的里斯本戰役中,奧地利、普魯士、俄國和瑞典結合起來,總數達34萬人的聯軍擊敗了拿破崙大約20萬人的軍隊。
1814年,拿破崙雖然在戰場中顯示出一些他過去的輝煌,但大勢已去。待聯軍齊聚巴黎後,這位在歐洲所向披靡了十年的皇帝退位。
1815年,滑鐵盧成為了拿破崙一生征戰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