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那樣的一個大爭之世裏,湧現出了許多震古爍今的名將,在這其中尤其以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最為有名。
後人將他們四人合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嘿小鼬今天就來給各位小夥伴聊一聊名將李牧,想知道他究竟有着怎麼樣的人生軌跡麼,彆着急咱們這就開始。
由於史料的缺失,李牧具體的出生年份以及他年少時的事蹟已經不可考證,但是他之所以能被稱為名將,主要是因為他在兩個戰場都取得過非常輝煌的戰績,其中第一個戰場就是他在趙國的北部邊境領軍抵禦匈奴等外族的侵擾,第二個則是他與秦軍的交鋒。
由於趙國北境的大片領土和匈奴等遊牧民族接壤,所以經常受到他們的劫掠和襲擾,趙國不得不派駐大量軍隊來維護這一區域的穩定,趙惠文王就安排李牧駐守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同時賦予了他非常大的權力。史書記載李牧可以根據當地戰事的實際需要來設置官吏,同時還可以將邊關一帶收取的賦税糧食直接充作軍費,為了提高趙軍對抗匈奴騎兵的能力,李牧在訓練之時特別注重士卒的騎射能力,同時還經常會派出斥候來打探匈奴的動向,一旦敵人來襲李牧就會命令全部人員物資都退入堅固的堡壘,沒有命令不得擅自出戰。
就這樣經過幾年時間,匈奴一直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趙國反而逐漸開始擁有一隻訓練有素的邊軍。只是常年的防守卻引來了趙國朝堂之上的非議,不少大臣認為只守不攻是因為李牧怯戰。趙王在聽到這些風言風語後便開始苛責李牧,但是為人耿直的李牧卻對君王的責難不予理睬,這也導致他被從北境調回了都城邯鄲。在李牧遠離戰場的時間裏,趙軍放棄了原先的戰法,選擇主動出擊匈奴,結果是損兵折將,周遭百姓也跟着遭殃。由於趙國北方邊境的形勢不斷惡化。
趙王無奈,想再次啓用李牧,但是李牧卻稱病不出,在趙王三番五次的請求之下,李牧終於答應可以重回邊境領兵,只不過他請求趙王“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李牧北上重新開始負責趙國對於匈奴的軍事行動。其實李牧的防守之策也只是為了更好地積蓄反攻的力量,在戰機到來之時,李牧也會毫不猶豫地發起對於匈奴的全面反攻,李牧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當有小股匈奴兵入侵時,便令趙軍假裝潰敗,而匈奴人對財物的貪婪,使得他們立即便派出了大軍前來。
李牧帶領他精心訓練的15萬趙軍佈下奇陣以逸待勞,採用左右兩翼包抄的方法大破匈奴軍,這一戰就殲滅了10餘萬匈奴騎兵,匈奴單于也只好落荒而逃,此戰過後匈奴元氣大傷,十餘年再也不敢襲擾趙國的北部邊境。由此趙國逐漸將軍事上的全部精力都轉到了防備秦國之上。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趙悼襄王繼位。一年之後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被逼逃往魏國。此時的趙國朝堂之上除了李牧幾乎沒有別人可與秦軍一戰,李牧自然而然地也就被委以重任。當時的趙國由於常年跟秦國血戰,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就在人困馬乏之際,燕國決定趁火打劫進攻趙國。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命令李牧領兵反擊燕國,趙軍一戰就攻下了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和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5年,趙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第二年秦國發兵攻趙連續攻城略地,先後佔領了趙國的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同時斬首趙國十萬士卒。一年後秦軍再次來襲,此次趙國都城邯鄲危急,趙王遷急命李牧由北境領兵拒秦。李牧在到達戰場後還是決定堅守不出,在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附近與秦軍對峙。而秦軍則知道自己遠征在外長此以往下去會對自己不利,於是決定採取圍點打援的方法誘使趙軍出擊,結果當秦國主力出動之時,李牧卻領兵突襲他們疏於防範的中軍大營,結果輕而易舉的截獲了秦軍留在大營中的糧草輜重,李牧料定秦軍得知大營遇襲肯定要回師救援,於是調遣軍隊除了一部分在正面迎敵外,將趙軍主力佈置在兩翼,在兩軍相接之時對秦軍進行合圍,此戰趙軍大獲全勝斬殺秦軍十萬人,李牧也因為此戰被封為武安君。
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29年,此時的趙國由於常年戰亂已經是民不聊生,再加上國境之內發生了大地震更使得他們雪上加霜。秦王嬴政看準時間,派出大將王翦準備一舉蕩平趙國,秦軍兵鋒直指邯鄲,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抵抗秦軍。秦國深知如果是李牧領兵,趙國將萬難攻滅。
於是決定使用反間計,派遣細作秘密入趙,以重金收買了當年逼走老將廉頗的大奸臣郭開,郭開被收買之後就向趙王遷誣告李牧謀反,昏庸的趙王遷不由分説,就決定解除李牧兵權。李牧為了國家利益抗命不從,繼續在前線領兵與秦軍作戰。李牧的這一舉動更是讓趙王遷對他謀反的指控深信不疑。隨後趙王遷和郭開密謀將李牧殺害。趙國此舉無異於自毀長城,在李牧死後僅僅3個月王翦便攻破邯鄲,俘虜了趙王遷,曾經可以和秦國分庭抗禮的趙國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李牧作為趙國最後一位可以抵抗秦軍的趙國將領,他最終的結局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們唏噓不已。南宋學者徐鈞就曾寫下了“良將身亡趙亦亡”的詩句,慨嘆一代名將忠心報國卻壯志難酬,身死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