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科舉制是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偉大發明,始創自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各大州郡每年貢選三位人才至中央,應考秀才,標誌科舉制度的誕生。科舉制度的發明,不獨使得人才選拔制度更加科學化,同時起到抑制地方豪強、權貴世家勢力膨脹的作用,鞏固中央集權體制。在歷史上,它一直備受推崇,實行了有一千三百年之久。
然而隋朝年祚甚短,存在時間不足四十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科舉在隋朝尚處在草創階段。它的制度難言完善周密,選拔出的人才數量也不多。實際上,隋朝只進行過四、五次科舉考試,總共選拔出十幾名進士(也稱秀才)。依據史料深入爬梳,發現能夠對號入座的人物,一共十三名。
人們不禁好奇,隋朝選拔出來這十三名進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是否名副其實?隋唐易代,他們最後都去了哪了?我們不妨一一來認識他們:
1、劉焯:隋朝最早一批進士,被州刺史舉薦應選秀才,射策甲等。而後被任命參與國史編修,時備顧問。
劉焯在京多年,依靠與名流交遊辯論,獲得很大的聲譽,卻沒能真正進入官場。因為太過恃才傲物,好面折他人,引生權貴嫉恨。最後他的閒職也被免除,被迫返回鄉下讀書。而後朝廷敕令,讓他和好友劉炫前往四川輔佐蜀王楊秀。兩人嫌遙遠偏僻,辭聘不就。蜀王大怒,派人將他們拘捕,押解到軍營服役。蜀王獲罪,才被釋放回來。隋煬帝即位,徵為太學博士,不久去世。好友劉炫為他請賜諡號,朝廷認為官職太低,不配擁有諡號拒絕了。
2、侯白:隋文帝朝進士,以滑稽俳諧稱名,類東方朔,受朝士名人喜愛。
有一回,楊素與吏部尚書牛弘退朝,侯白眺望天邊,深有意味地説:“日之夕矣……”楊素哈哈大笑説:“你是説我們是‘牛羊(楊)下來’嗎?”侯白巧用《詩經》中“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一句詩,博得貴人一笑。隋文帝久聞其名,召見後果如其然,也非常喜歡他。楊素好幾次想給他升官,隋文帝總是搖頭説 :“侯白只是個笑星,當不了官的。”僅特批了個五品官的待遇。侯白無福消受,月餘後便病逝。
3、王貞:隋文帝朝進士,被授予縣尉之職。
王貞不喜歡瑣碎吏務,以病辭官歸家,隱居十餘年。隋煬帝即位,齊王楊暕鎮守江都,派遣使者向王貞致意,邀請他入幕。王貞來到江都,獻上自己的文集。齊王閲後大加讚賞,賞賜十萬貫錢。遭逢伯樂,王貞還沒來得及一展身手,就因水土不服患上重病,只得辭行回家,不久病逝。
4-6、杜氏三兄弟:杜正玄、杜正藏、杜正倫。
在隋朝屈指可數的十幾名進士中,杜氏三兄弟就佔了三個位置。杜正玄在隋文帝末年高中秀才,少年天才的名聲傳遍京城。當時的宰相楊素對這個新晉少年很不以為然,直到有一次,他當眾測試十餘篇短雜文,杜正玄援筆立就。閲畢之後,楊素讚歎道:“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杜正藏和杜正倫在隋煬帝時登科。杜正藏著有《杜家新語》一書,被視為行文寫作的典範,海內青年後進爭相效仿學習,還傳播到海外的高麗和百濟。杜正倫入唐後,在太宗朝為中書侍郎。高宗朝,拜相為中書令。
7、房玄齡:十八歲進士及第,入唐後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世。大名鼎鼎,無須贅述。
8、許敬宗:父親許善心為隋朝禮部侍郎,為隋朝死節。
許敬宗在隋煬帝年間進士及第,少年得志。入唐後,為李世民“秦府十八學士”之一。高宗朝,慫恿高宗廢掉王皇后,立武媚娘。而後黨同武后,迫害善良,作惡多端。名位雖高,人品卻備受詬病,被列入《新唐書·奸臣傳》。
9、孔穎達:孔子後裔,隋煬帝朝進士,也是進士劉焯的學生。
入唐後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遷國子祭酒,掌管全國教育。其主持纂修的《五經正義》,被稱為儒家經典註解的集大成作品。參與編修《隋書》,被譽為良史。
10、孫伏伽:隋朝進士,仕隋為萬年縣法曹。
公元622年,又參加唐高祖舉辦的科舉考試,名列第一。有人認為,蘇伏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科舉狀元。歷任刑部郎中、大理寺卿,史書記載以敢諫知名。
11、韋雲起:隋文帝朝進士,仕隋為謁者、大理推究。
曾率軍會同突厥討伐契丹,俘虜四萬餘人口。入唐後總領北方九州軍隊,征討突厥。而後因兩個兄弟為隱太子李建成黨人,李建成敗,韋雲起被政敵誣陷殺害。
12、楊纂:隋煬帝朝進士,仕隋為朔方郡司法書佐。
後因親屬楊玄感造反,被廢為庶人。唐高祖起兵太原,楊纂前來投靠,歷任長安令、吏部侍郎、户部尚書。史書記載,楊纂雖是進士出身,卻不好文雅,專務友詭黠之輩以求攀升。
13、張損之:《唐摭言》記載其為“隋大業中進士甲科,位至侍御史諸曹員外郎”,留下的信息很少。
據上可知,隋朝革新選拔制度,選舉出來的十三名進士,身世遭遇各不一。有的暴享大名,最後消無聲息。有的沉淪下僚,一生不得志。有的被視為笑料,盛年早逝。有的建功立業,流芳百世。從散亂的信息中,還可以總結出三點內容:
第一,隋文帝首開科舉,卻非常不重視選拔出來的人才。
劉焯、侯白、王貞、杜正玄等都是飽學之士,但無一得到重用。他授予他們的不是閒職,就是不入流的官位,從沒將他們當重要儲備幹部培養。作為中央選拔出來的頂級人才,劉焯竟然被一個藩王當成囚犯,解押到四川當下人使用,備受折辱,毫無尊嚴可言。而那句“侯白是當不了官的”,更將隋文帝對科舉和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的蔑視,表露無遺。可能因為是大貴族出身,輕易獲得天下,隋文帝對白衣讀書人始終沒有好感。被他選拔出來的秀才和進士,沒有一個獲得善果。
第二,隋煬帝繼續推行科舉制,選拔出來大量人才。
可惜的是,這些人才沒有在隋朝發揮作用,反而扶助唐朝取代了隋朝。隋煬帝總共為唐朝培養出三名宰相,至不濟的,也混到部長級別。之所以導致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劇,並非隋煬帝不重視科舉人才,而是他選拔出來的人才都很年輕。如房玄齡、許敬宗少年登科,只有經過歷練,才能委於重用。但等到他們才堪重用時,隋朝已不幸滅亡。
第三,事實證明,科舉制是能選拔出有用人才、有效防範階層力量失衡的良好制度。
但在草創階段的隋朝,它並沒有產生巨大的作用,造成巨大的影響。無論從它選拔人才的數量,或者在對人才的委用上,其作用和影響對當時的社會而言,都微不足道。那種認為隋朝因為實行科舉制,與大地主、大貴族集團產生利益衝突,從而導致滅亡的觀點,得不到事實的支持。
許多偉大事物初始創生時,都是靜悄悄的。直到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人們才知覺它的壯闊和偉大,科舉制度亦是如此。隋文帝父子在原來人才選拔制度基礎上,添上輕描淡寫的一筆。他們不會料到,這是一項空前絕後的創舉。未來十數個王朝滅亡了,科舉的生命還在延續着。
文:張覺
參考資料:
【1】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9年
【2】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99年
【3】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4】林白、朱梅蘇.《中國科舉史話》.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