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養成最長只需要21天。而要養成一個壞習慣週期則更加短,因為壞習慣往往不需要任何要求,所以不會產生任何心理壓力;並且,一些壞習慣可以給人短暫的喜悦,為了這種喜悦人會不斷地重複,進而成為一種習慣。
給孩子一部手機,他可以一整天玩手機、玩遊戲、看電影不吃不喝,這就是一個壞習慣;
讓孩子寫一小時的作業,期間他忍不住東張西望,東畫西畫,做出各種奇怪的動作、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這就是一個壞習慣。
為了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家長可謂是費盡了心思,可是效果往往不明顯。
要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我們就得先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究竟是怎麼來的。
IT行業中有一個行為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孩子的行為習慣。
斯坦福説服力科技實驗室的福格曾經提出過一個行為模型,他指出人的行為主要有三個要素構成:
簡單來説,孩子吃飯的時候習慣性看電視:
所以,要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家長就得從這3方面入手,當其中一項被“阻止”,該行為自然會被阻止。
從本質上來説它也是一個行為的觸發條件之一,也可以是根本原因。
動機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不論是內部動機還是外部動機,都是促使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
比如説,一個孩子要背一篇文章很容易,但是要背10篇文章就很難,因為10篇文章和1篇文章相比,它需要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直接決定了孩子對所做出的行為執行度。
一些家長可能會發現,當孩子只做一個科目的時候,他會很積極,因為量不多;但是一旦要做的練習變成4至5個科目時,孩子就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甚至是直接不願意做。
所以,孩子有些時候不願意做某件事,只是因為家長所預設的期望值過高了,對孩子來説太難了!
就比如孩子看電視,他得有電、電視或者是其他電子設備,才能夠看得成;要玩遊戲,得有遊戲的APP 之類和專門的設備,才能夠玩得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翹課去網吧玩遊戲的原因。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當孩子養成某一個壞習慣,勢必是其中的某一個因素或者是三個因素都能夠同時滿足,所以孩子會樂意做出這樣的行為習慣。
1.引導孩子的動機往正向發展
簡單來説,讓孩子樹立好的目標,甚至是長遠的目標,不要被眼前暫時的享受矇蔽了眼睛。
孩子養成的壞習慣在短時間內往往不會看到所帶來的弊端,而且從孩子的角度來説,他也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他只會看到看電視帶來的快樂,看不到長時間看電視被消耗掉的本應該用來寫作業、休息的時間,也看不到因此而造成的眼睛以及身體的其他問題諸如脊椎等等。
比如孩子看電視,家長可以在孩子看完電視後給孩子出題目,問孩子關於電視內容的題目,當孩子感受到難處的時候,對於電視的想法便不會再像之前一般快樂,電視能夠帶來快樂的動機便會逐漸被弱化。
2.提高或者減少孩子的行為能力
孩子的壞習慣有一些是由於行為能力不足,有一些則是因為行為能力過強了,所以家長應該適當的放寬或者是限制。
比如孩子寫練習,不是所有孩子做相同的題目都需要相同的時間,所以有的孩子做得快,有的孩子做得慢。
對於做得慢的孩子來説,家長要提高他們的行為能力,比如説訓練孩子的某些技能、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等等,不逼孩子,同時也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或者懲罰的機制,給孩子一定的壓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潛力;
對於做得快的孩子來説,家長必須要求孩子即使做完了也要認真檢查,同時規定的時間裏不能夠離開位置。長時間堅持,孩子會改到粗心、應付的壞習慣,養成細心、愛檢查的好習慣。
3.“有條件的限制”
很多壞習慣的養成都是依靠一定的媒介,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就得狠心對孩子進行有條件的限制。
比如説,孩子喜歡看電視,就把電視關掉、把手機沒收,並和孩子約好每天觀看的時間,若是達不成則沒有電視看,孩子會妥協;孩子總是喜歡翹課去上網,家長髮現一次就減少一次零花錢等等。
對於觸發條件的控制對於家長來説是最簡單的控制了,它比前兩者更為“簡單粗暴”。
好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夠養成的,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瞭解“行為模型”,家長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控制好3個因素中的一個,能夠改正孩子的壞習慣,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有什麼壞習慣?你是如何改正的?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