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結緣,小小電腦成了三尺講台

  【我的抗疫故事】

作者:朱吾暢(北京交通大學學生)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暴發之前,我從未想過小小的筆記本電腦也能成為自己的三尺講台。

今年二月底,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公益組織“益路行”團隊發起了“隔離不隔愛”的號召,呼籲學有餘力的同學為前線醫護工作者或困難家庭的孩子提供線上一對一輔導。一接到通知,我立刻向老師遞交了申請,有幸成為第一批志願小老師。很快,身處江蘇的我與一名來自河北的五年級小女孩成功對接。女孩的母親通過電話表示對女孩的英語口語能力十分擔憂,希望我能在其英語表達上提供幫助。

女孩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疫情期間仍需外出工作;母親待業在家,照顧三個孩子。為了能夠跟上學校裏網課的節奏,父母費盡心思為女孩借到了一台性能老舊的筆記本電腦,但這台電腦對於許多新軟件不能夠兼容運行。

第一次備課是一個焦慮迷茫的過程,一來語言的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來硬件設備限制,許多我自己更為熟悉的教學方法難以實施。通過與女孩短暫的視頻交流,我漸漸確定了教學的方向。我相信,當務之急絕不是拿着書本照本宣科,而是提升女孩對於英語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從經典兒歌,到圖文漫畫,再到音畫視頻,我嘗試着從各個角度發現女孩的興趣點,最終選取了視頻網站上一套有英文字幕的兒童家庭日常動漫作為個性化教材。

每週六天,每天一個小時,就這樣從二月底一直堅持到了六月初。陪女孩過完了六一兒童節,我“目送”她返回了朝思暮想的學校。我常常覺得相對於老師的身份,自己更像女孩的大姐姐。看着她讀不準英文單詞着急的神情,我也替她着急;看着她經過不懈練習能流暢朗讀學過的句子而眉飛色舞,我也洋洋得意;看着她因為動畫角色滑稽的舉動笑得前仰後合,我也樂在其中。雖身隔千里,透過屏幕我依然能強烈地感覺到女孩日益增長的學習熱情,與對未來、對更廣闊天地的美好憧憬。我相信這一百天以來我能帶給女孩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我希望我給她傳授了好的學習方法,為她描繪出了更絢爛、更值得努力拼搏的世界;若得其一,則千里之約無憾矣。

作為交大學子,我深刻感受到通過此次疫情所展現出的我們這一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報名信息發佈日餘,主動報名的志願者老師數量遠遠飽和,同學們爭先恐後為那些遠方的孩子們送出自己的希望與力量。同時,“益路行”團隊所研發的小程序“益答”應運而生,數以百計的志願者老師通過平台無償在線回答孩子們的提問,一條條“已回覆”提示正如青年羣體一代代交接的接力棒,我們用特殊的力量參與這場全民抗疫。

因疫結緣,為益而生,亦師亦友,砥礪同行。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2日 0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6 字。

轉載請註明: 因疫結緣,小小電腦成了三尺講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