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泰山封禪回來,率眾堵黃河決口,建宣防宮現有遺址
河南省北部的滑縣,曾經是黃河故道。
縣城道口鎮東北角幾公里遠的苗固村,是漢武帝劉徹率眾堵黃河決口的地方。
圖為苗固村西南角的漢武帝率眾堵黃河決口的宣防宮遺址。(王子瑞攝)
據《漢書》載,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夏,黃河自白馬縣西、滑台城北瓠子堤決口,注鉅野,泛淮、泗,淹十六郡。漢武帝的舅舅、丞相、武安侯田蚡,因其食邑在今山東夏津一帶,系黃河北岸,恐複決殃及食邑,故以“江河決皆天事,未易以人為強塞。強塞之未必應天”為藉口,阻撓復堤。致使漢武帝23年時間未下決心塞口,令十六郡百姓飽嘗了黃河水患之苦,以至於發展成“人或相食”的嚴重災難。
據《河南通志》和《滑縣誌》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親臨黃河指揮堵決所築宣防宮在滑縣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為傳承宣防宮歷史文化,弘揚漢武帝治水精神,2008年以來,陳文學、陳彥平、郜仲明、郜佔兵等諸明公,在滑縣文化局、文化館、城關鎮文化站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滑縣黨史辦原主任劉守森和滑縣司法局公證處原主任田學用等相關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下,身體力行,先後協同苗固村歷屆會首在遺址籌建了圍牆540米,繼立漢武帝詩碑、漢後先賢詩碑、建宣防宮大舞台、大涼亭、小涼亭、保護宣防宮遺址碑、植樹綠化等公益項目。更喜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著名學者杜冠章先生親筆書寫的"漢宣防宮遺址"六個金色大字鑲嵌在瓠子堤上更是蔚為壯觀。
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漢武帝終下決心復堤,他在赴泰山封禪返途中,親臨東郡白馬縣,“沉白馬玉璧於河”,指揮塞河決口。據《史記·河渠書》載,“是時東郡燒草, 以故柴薪少”,工程並不順利。
漢武帝“悼功之不成”,特作《瓠子歌》兩首,用“宣防塞兮萬福來”的豪言壯語鼓舞士氣。後聞淇園多竹,可做楗,遂“令羣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河決”。不久“築宮其上,名日‘宣防宮’”。
漢武帝親率文武百官負薪堵黃河決口,無論是親臨現場指揮者層次之高,還是親自參與堵口的文武官員之多,在我國 治水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2018年仲夏,結合鎮黨委政府意見,由黨支部書記陳長海、村委主任陳彥平順應廣大村民意願,牽頭組建了滑縣苗固保護宣防宮遺址委員會,為在漢宣防遺址上建立漢武帝雕像共同發起籌資,具有遠見卓識的苗固村民紛紛響應,慷慨解囊,共襄盛舉。更有時任會首楊廣付、郜順才陳華賓、郜鳳佩、郜俊攀、陳文忠、郜明園、郜連順等諸明公為漢武大帝石雕像工程的建設,全家出動.不畏酷暑,不計報酬,任勞任怨,眾智共謀,鳩工庀材,歷經月餘,漢武帝漢白玉石雕像順利落成。
時太史公司馬遷從武帝“負薪塞宣防,悲瓠子之詩”,特在《史記》中作《河渠書》,詳細記載了這一壯舉。《河南通志》載,“宣防宮在滑縣北邊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築宮”。
清同治丁卯《滑縣誌》載,“宣防宮一名瓠子,在縣北邊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築宮其上。《東郡志》雲武帝築宮,於開(州)曰龍淵,滑曰“宣防’。《開志》入之,非矣。”
2014年,邑人正廳幹部文化學者杜冠章著文,旁徵博引,力證河決瓠子即在滑之苗固村。村民一致認為此係村史之大事,必讓子孫後代牢記,以待機開發,造福後世。
村民自發成立文物保護小組,先後由陳文學、郜戰兵任組長,郜如意、楊衞星、陳剛、郜明成、郜喜運、陳國紅,在原村委主任陳彥平、苗固學校教師郜仲明以及村民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建圍牆530米,立漢武詩碑兩通,並劃定保護範圍,南北長120米,東西寬245米,約定此重點範圍向外延30米不得取土。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