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清宮劇爛大街,元朝的電視劇卻少有人拍?其實是沒人敢拍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在快節奏的當下,遊戲、短視頻、綜藝節目等無疑是最有效的減壓方式,並且獲取成本相對低廉。但相比之下,一部數十集的電視劇,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線以及劇情,也是許多人青睞的休閒減壓方式。電視劇可以按照故事題材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裝劇是我國影視行業中一個非常大的板塊。這些古裝劇可以是架空歷史的朝代,也可以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朝代,如果按照朝代來進行劃分,清宮劇無疑是前幾年爛大街的題材。

無論是早年間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系列,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鐵三角”帶來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還是後來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爆款,可以説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一大批口碑不怎麼好的清宮劇,它們共同讓觀眾產生了“視覺疲勞”。畢竟這些電視劇中隨處可見的辮子,的確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在清宮劇氾濫的同時,很多人也不禁有這樣一個疑惑:同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極少出現以元朝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

公元1271年,已經稱帝11年的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元朝正式誕生。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的統治一共維持了97年。如果以最嚴苛的時間標準來算,從公元1279年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到滅亡,元朝也維持了89年。雖然統治時間相較於傳統的漢人王朝以及之後的清朝都短,到元朝也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客觀存在的一個王朝,它的合法性與正統地位,連推翻它的明太祖朱元璋也予以了承認:

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作為歷史上客觀存在且正統合法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沒有相關影視作品以元朝為背景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4點:

第一、元朝歷史太過混亂

作為第一個入主中原、開創大一統的少數民族,蒙古族有着本民族的繼承製度,與漢人禮法中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並不相同。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積極主動接受漢化,並效法漢人王朝推崇儒教。這就使得蒙古貴族內部在繼承製度上難以達成共識,比如蒙哥汗去世後,四弟忽必烈與七弟阿里不哥圍繞汗位的爭鬥,就直接導致了大蒙古國的分裂。即便是元朝建立以後,忽必烈的子孫也沒能擺脱這一魔咒。明朝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裏只有16位皇帝,清朝是12位,而元朝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裏,居然出現了14位皇帝。

如果再除去忽必烈,其餘13位皇帝加起來的在位時間也才74年,人均6年都不到。朱元璋在北伐時發佈的《諭中原檄》中,也指出了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圍繞權力的激烈鬥爭:

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

第二、相關史料的缺乏

作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對清朝的認知是最多的,再加上有眾多的民間史料,所以在進行劇本創作時有大量的資料可供參考。元朝則不然,統治階級的上層貴族依舊保留着在草原時的民族傳統,並沒有漢人地主階級修書的意識。而元朝的漢人地主階級,又並不具備同宋明地主一樣的儒學水平以及配套的政策環境。這就使得元朝時期成書的民間資料相對較少,除了明朝編纂的《元史》等官方史書,可以填補故事細節的證據少之又少。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何以元朝的歷史為背景進行合理的劇本創作,是擺在製作團隊面前的第一個困難。對編劇而言,與其不遵史實腦洞大開進行藝術創作,還不如直接架空歷史。

第三、元朝本身的諸多問題

和清朝大力推行“滿漢一家親”不同,元朝統治者並沒有這樣的覺悟。在蒙古人的征服過程中,他們將被征服地區的民族,按照被征服的先後順序劃分等級。僅僅是傳統漢地的漢人,就被分為了“北人”和“南人”,這樣不合理但客觀存在的制度,顯然不適合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當下。所以如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創作出一部符合時代要求的影視作品,是製作團隊必須謹慎考慮的問題。

第四、經濟效益的問題

作為一個商品,電視劇的出現本身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如果不受觀眾喜愛、無法創造經濟效益,那麼項目必然無法進行。畢竟資本沒有情懷,資本永遠只懂得趨利避害。前面的3點原因歸結下來,也全部都符合市場的客觀規律。

正因如此,以元朝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不是不想拍,而是不敢拍,畢竟一不留神就可能是個賠本買賣。與其冒着虧本的風險,為何不選擇其他朝代的故事呢?畢竟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西周到清朝都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本為什麼非要選擇這其中還不足百年的元朝來鑽牛角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