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據《晉書》記載,陰養三千死士之人,並非是司馬懿,而是司馬師!而且司馬師這個人,在當時的魏國可是與夏侯玄、何晏等人齊名的,他沉着穩重,素有雄才大略,司馬懿之所以在如此高齡,還放不下對權力的追逐,很可能是為了司馬師!而司馬師也是整件事情後面的推動者!
試想一下,當時的司馬懿都已經是70歲了,算起來都已經是一個將死之人了,他是有多大的執念,才會去想着奪取曹魏的大權?而且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僅僅過了2年就死了,可以説,他基本沒咋享到福。很多人都想不通,為啥司馬懿會在那個時候去奪權,不合理啊?而且就司馬懿之前在曹魏的表現來看,那可是一個大忠臣啊,難不成説司馬懿一直是對曹魏有覬覦之心?這一種觀點本文是不太認同的,司馬懿要是早有異心,曹魏能人也不少,怎麼可能讓司馬懿成長到如此地步?真當曹魏上層都是些酒囊飯袋?
本文認為,司馬懿之所以在70高齡,還想着去和曹爽爭權奪利,完全就是為了後代着想!説白了,司馬懿是在為後人謀福利!為司馬師謀前程!
司馬師這個人志向遠大,而且他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強,司馬懿也算是一代梟雄,兒子司馬師的表現他都是看在眼裏的,在自己臨死之前,也許司馬懿想要助司馬師一臂之力,也算是他這個當父親的對兒子的最後一次幫扶。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晉書》的記載了。
《晉書》: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這份記載中,宣帝指的是司馬懿,文帝指的是司馬昭,帝指的是司馬師。從當時的記載來看,司馬懿誅殺曹爽的計劃,是和司馬師商量了的,並沒有和司馬昭商量,由此可見司馬師和司馬懿二人才是最後的主謀。而且當計劃實施的前夜,司馬昭被嚇得睡不着覺,可見他之前並沒有心理準備。而司馬師鎮定自若,可見這件事情其實在他內心已經是謀劃過很多次了,所以他並沒有多少擔心。而最終司馬懿的那句感嘆“此子竟可也”其實也是他對司馬師的讚美,説明司馬懿確實沒有看錯人!
再説到三千死士的問題,為何司馬師一召集,這些人就全部前來,死心塌地的聽從命令呢?實際上這裏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司馬懿雖大權旁落,但威嚴仍在
司馬懿好歹也是四朝老臣,從曹操到曹丕、曹叡、曹芳,他的資歷可謂是非常的老了。而且作為曾經的大將軍,抵抗蜀漢、掃平遼東,司馬懿可謂是戰功赫赫,更重要的是,司馬懿還是兩任託孤大臣!曹丕曾向他託孤曹叡、曹叡向他託孤曹芳,這種顯赫的背景,有誰敢小覷?
曹爽架空司馬懿,其實也是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司馬懿給升為了太傅,這在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眼中,司馬懿這是升官啊?威嚴更重!
當三千死士被召集起來後,他們聽從的是當朝太傅的命令,雖然這個太傅並無大權,但是那些死士不懂啊!普通老百姓哪知道什麼官職掌握什麼權利?他們只知道太傅是個大官,聽他的準沒錯!我們現在的很多人不是非常理解當時人的想法,其實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後人的角度,我們清楚地知道司馬懿的權力已經是被架空了,但事實上當時很多的百姓就如同是吃瓜羣眾一般,他們並不瞭解事情的真相,同樣,這三千死士也是不知道事情真相,他們只知道跟着幹就完了!
二、死士的構成
在歷朝歷代,陰養死士都是一個大罪!如果你是司馬師,你會選擇哪些人做死士呢?很明顯,司馬師會選擇更易服從命令,更聽話之人,即便是讓他們上刀山下油鍋,他們也不會拒絕,這才是司馬師想要的!那麼哪些人比較容易聽司馬師的話呢?這裏面其實就有三種。
第一種是沒有活路之人,這些人可能犯了罪殺了人,活不下去了,但是司馬師幫他們換了一個身份,成功的讓他們活了下來,離開了司馬師,他們將再次被捕,丟掉性命。所以為了活下來,他們不得不誓死效忠司馬師。
第二種是投機分子,這種人出身低微,沒啥前途可説,按照正常情況,他們只能渾渾噩噩渡過一生,但是跟着司馬師,他們可以吃香喝辣,而且還能夠掙得功名前途,於是他們對司馬家死心塌地。
第三種是想報答司馬家之人,司馬家畢竟為官多年,名聲還是比較好的,而且受過他們家恩惠的人並不少。在古代,知恩圖報是一種美德,很多人受了司馬家的恩惠,希望報答,於是司馬師便將他們編入了死士行列,這種人,對於司馬家的命令是言聽計從的,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觀看來,他們做這一切是為了報恩,是公正的!
從三千死士的構成來看,他們對司馬家族都是非常忠心的,一般情況是不會反對司馬家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跟着司馬家能夠做大做強,而離開了司馬家,他們不僅有可能混不好,更有可能因此丟掉性命!
三、司馬家族權勢仍在
當初曹爽架空司馬懿,其實並沒有把事情做絕,他並沒有像司馬懿一樣的狠心和絕情,並沒有把司馬家斬草除根,所以説我們表面上看司馬懿是被架空了,沒啥大權了,但實際上司馬家的其他人還是在朝廷擔任要職的。當時司馬師就還擔任着中護軍之職,憑藉官方職權,他成功的率軍屯住在司馬門,控制了京都。司馬家的權勢仍在,説明他們是有朝廷背景的,手下的那三千死士不明真相,又怎麼可能背叛他們呢?
不過説實話,高平陵之變的真正關鍵並非是這三千死士,這些死士大多是烏合之眾,在真正的軍隊面前,他們還是不堪一擊的!司馬懿之所以最終能控制京都,擊敗曹爽,其實還是因為朝廷眾臣和太后都站在了司馬懿這邊,曹爽太不得人心了!
結語
司馬懿權力落空後,為何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其實這裏面主要是因為司馬師在挑選死士的時候,也是做過甄別的,這些人大多是沒啥活路或者對司馬家十分忠誠之人。而且當時曹爽並沒有將司馬家斬草除根,曹爽只針對打擊了司馬懿一人,司馬家的其他人還在朝中掌握權力,而司馬懿本人乃四朝元老、託孤大臣,威望非常高,最終三千死士都被司馬懿的威望給震懾住了,願意司馬懿死心塌地的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