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推演過程中,歐洲一直都是出於戰爭的關鍵位置。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主戰場。
在歐洲戰場中,要説到血海深仇,那一定要提到德國與英國。特別是二戰期間,德國與英國之間就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麼,為何説英國一直是德國水火不容的敵人?
這個要從歐洲的版圖説起,英國、德國以及法國在歐洲的版圖中處於三角鼎立的關係,而且他們都處於沿海地區,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處於了有利的位置。他們三個國家可謂是旗鼓相當。
在歐洲,德國與英國是公認的兩大強國。德國被譽為"工業大國",而英國則稱為"日不落帝國"。兩者在各自的領域都非常有建樹。
從國際形勢上看,德國在法國戰役中戰勝了法國,奠定了德國歐洲第一強國的位置。在軍事上,德國的空軍與陸軍是他們標誌性的軍事力量,德國戰車的威名令人聞風喪膽。
而且德國在工業上的實力非常雄厚,德國在電子、汽車、航天、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行業。均以精工品質、先進技術聞名與歐洲甚至世界,被譽為歐洲經濟發動機。
反觀英國,英國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是因為他長期佔領着海上霸主的地位,軍事上,英國海軍的實力是優於德國的。
英國由於前期的戰爭掠奪,得到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即使殖民地很貧瘠,但是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而且英國在第三產業的發達鑄就了它的經濟地位,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商業服務等業務都是英國最引以為驕傲的產業。
縱觀德國與英國,無論從軍事上、工業產業、土地等,各自都擁有着自己的核心優勢,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發現,他們之所以成為對手,本質就是他們的實力相當。實力懸殊的我們稱為"侵略",而德國和英國這種關係,我們稱之為"對手"。
英國作為德國的"對手",採取的戰略就是先下手為強。英國之所以要先動手,從本質上想要威脅德國的領土主權。
英國作為一個海上國家,面對德國這種歐洲內陸國是非常虎視眈眈的,而且歐洲在經濟的發展是優於英國,所以英國需要做的就是通過各種的手段去威脅德國歐洲霸主的地位,最好就是英國自己成為歐洲的霸主。
英國做的戰略決定有很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就是聯合法國。法國作為德國的鄰國,在進攻上有非常有利的優勢,勝利後能夠更好的瓜分德國的土地,如果不敵,英國也可以作為後援給予法國強有力的支持。所以從政治上,英國的決策基本上都是對支持法國,這種方式使得德國在處理政治局勢中特別難受。
除此之外,英國還針對德國進行了嚴密的貿易封鎖,狠狠地控制着德國海上貿易的咽喉,使得在一戰期間的德國進出口收到很大的打擊。
鑑於英國的先聲奪人,德國作為好戰國必然會進行強而有力的反擊。德國從軍事上、工業上都異常發達,率先挫敗了聯合英國的法國,佔領了法國部分的領地,打通了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了很好的復甦。面對英國的金融打擊,德國以牙還牙,拋售協約國債券,使英法貨幣貶值。
即使是強大的德國,也敵不過同盟國的內部矛盾的激發,加上美國的參戰,德國最終在一戰以失敗告終。
這次戰役的失利,讓德國丟失了大量的殖民地,而且背上了鉅額的債務。好戰的德國對此耿耿於懷,於是蓄謀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的是將失利的東西拿回來。
二戰在德國的加持中爆發了,德國帶着統領世界的心去對各個國家進行侵略。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烏克蘭,白俄羅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幾十個國家均未逃脱其魔掌,陸續被德國佔領。最迅速的是,丹麥在德國進攻的4個小時之內就投降。
勢如破竹的德國帶着它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長驅直入,不斷地對其他國家進行施壓。英法作為它的敵對國,做了殊死的抵抗。最終德國在英法的強烈抵抗、美國的中途參戰、日本的偷襲等再一次戰敗。
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與德國結下了不可磨滅的樑子。之所以他們水火不容,正是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的紛紛擾擾,無論是戰爭還是政治,他們都鬧得不可開交。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爭鬥,實質是兩敗俱傷,漁翁得利。
從領土上,他們都失去了自己大部分原有的殖民地與領土。在經濟上也受到嚴重的打擊,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進行恢復。人口也因為戰爭大量流失。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國家的經濟、軍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美國也因為二戰之後成為了一流的國家,現在更加是超一流的國家。除此以外,日本也通過二戰發了一波戰爭財,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從他們的事件我們能夠悟出很多道理。作為競爭對手的他們,如果沒有良好的競爭意識,一味想着打擊對方,侵略對方,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兩敗俱傷,漁翁得利。
而且長久以來,兩國的關係也是非常緊張,同為歐洲的兩大強國可謂老死不相往來。這種關係對於國家的經濟長期發展來説,其實是嚴重不利的。經濟的發展需要的是流通,錯失了渠道等於經濟會有一部分會受限。
最後,我想要説的是,爭鬥的背後滿是輸家,只有拋開成見,握手言和,彼此才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