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城受阻,郭嘉無可奈何,少年卻進獻十計,曹操此子不能留!
公元207年,在蒼茫起伏的北方大地上,曹操只剩下兩個對手,就是烏桓勢力和袁氏殘餘勢力。為了一舉消滅“背後大敵”,然後南下平定東吳等勢力,曹操便於這一年發動了進攻烏桓的戰役,從此“虎豹騎”也名揚天下。
在這一戰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白狼山之戰,曹操以少擊多,以先鋒部隊擊敗烏桓和袁氏殘軍。按照史書記載,曹軍見到敵軍主力後,眾人都很畏懼,唯獨張遼“勸太祖戰,氣甚奮”,於是曹操把軍權暫時交給張遼,“自以所持麾授遼”。一場血戰之後,曹操大獲全勝,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20餘萬。注,曹操先鋒估計不超過5萬。
此戰之後,曹操基本統一的北方(208年爆發赤壁之戰),而烏桓部落也逐漸融入漢人和鮮卑族,從而淡出了歷史舞台。因此,在三國勢力中,曹操的確是值得尊敬的大英雄。
按理説,曹操斬殺蹋頓、擊敗烏桓主力之後,烏桓都城柳城應該很好打,但從史書記載來看,好像難度有點大。《零陵先賢傳》中有這麼一句記載:
後太祖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也。
曹操在進攻柳城,久攻不下之際,連當時的郭嘉也無可奈何,而一個叫“不疑”的人橫空出世,進獻十計,然後就攻下柳城了。還有一些資料顯示,當時曹操只用了“不疑”十計中的一計,就攻下了柳城。
從史書上來看,在進攻柳城時,沒有説郭嘉的動向,但有一個細節很重要,即:在從柳城返回的途中郭嘉才去世,在此之前,沒有史書説卧牀難起,所以就沒有獻計曹操。由此可見,當時曹操進攻柳城時,郭嘉應該也是無可奈何,沒什麼好計策。
作為三國頂級謀士的郭嘉,都沒有好辦法,這個叫“不疑”的人難道比郭嘉還厲害?
史料顯示,“不疑”姓名叫周不疑,舅舅叫劉先,是荊州牧劉表手下的高官,後來勸劉表投降曹操。周不疑從小聰明絕倫,劉先想讓周不疑拜劉巴為師,但劉巴拒絕了。劉表投降曹操之後,曹操一見周不疑,就喜歡的不得了,《零陵先賢傳》中記載:
周不疑字文直,長安人。始嬰孩時已有奇異,至年十三,曹公聞之慾拜識,既見,即以女妻之,不疑不受。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不疑見操授紙筆,立令復作。操異而奇之。
連“曹公聞之慾拜識”,還“以女妻之”,更“見操授紙筆,立令復作”(現場作文,一揮而就),透過這一些文字,可以看到曹操對周不疑的重視和喜愛。
周不疑到了許都之後,和天才少年曹衝關係很好,這兩個神童呆在一起,這是曹操樂於看到的。史料上沒有説明連個人才華孰高孰低,但相信周不疑應該不下於曹衝。
三國志中,陳壽説他著有“文論四首”,雖然如今已經失傳,但從名字來看,應該是和文學有關係的文章,能被史書記載,説明此文不凡。由於曹操也是大文學家,文人相惜,所以可想而知,曹操對周不疑的喜愛程度。
然而,歷來都是禍福相依,周不疑的天才,卻可能也是他殞命的原因!《零陵先賢傳》中記載:
太祖愛子倉舒(曹衝的字),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世交,終身伴侶)。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馭也。”乃遣刺客殺之。
曹操希望周不疑成為曹衝的一生摯友,但天有不測風雲,曹衝13歲時就去世了,這是曹操心態變化了,開始想要除掉周不疑。當時,曹丕勸説這是才子,不要殺周不疑。但曹操卻説,你駕馭不了周不疑,於是派刺客殺之。
對於曹操殺周不疑,還有一種説法,就是柳城之下,周不疑天才震世,甚至不比郭嘉差,讓曹操深感憂慮,認為此子不能留,史書上説“欲除之”。畢竟,如果只是上述的文才出眾,還不足以讓曹操忌諱。
讓人疑惑的是,曹操一生唯才是舉,非常愛惜人才,即便殺楊修,主要是因為曹植在爭奪皇位的失敗,為了曹丕穩固帝位清除障礙,但殺17歲的周不疑,即便他智謀驚世,也讓人難以理解。周不疑再強,難道還能威脅曹魏江山?
而且,曹操殺周不疑時是208年,離曹操去世(220年)有13年,有足夠時間調教周不疑。另外,當時他還沒有確定曹魏繼承人,所以不太可能對曹丕説“此人非汝所能駕馭也”。實際上,曹操去世前3年(217年),曹植才出局,確定曹丕做繼承人。
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講,上述一些史書上記載的周不疑死因,可能有貶低曹操的想法,故意刻畫一個陰險毒辣狡詐的曹操形象。如果不是擔憂周不疑能力太強,不是擔憂駕馭問題,那麼曹操究竟為什麼殺周不疑呢?
筆者翻閲了一些史料,發現三國時期史學家陳壽創作的一篇文章——《武文世王公傳》中的記載,或許更靠譜一些,“不疑之死,當在是時。赤壁戰敗,又喪愛子(曹衝),故倒行逆施也(殺了周不疑)”。所以,有學者感慨,曹操可能太沖動了一些。
也就是説,曹操殺天才少年周不疑時,可能是在氣頭上,愛子曹衝去世,自己又遭遇赤壁大敗,於是將之歸咎於周不疑,可能一氣之下,覺得天才兒子死了,周不疑也去死吧。從邏輯上看,這一種説法可能更靠譜一些,但這也更讓人可惜,一個天才少年,就這麼被曹操衝動之下殺了,否則可能就是另一個諸葛亮,另一個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