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今年三月,從蘇聯解體開始就執掌哈薩克權柄的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正式退休,這個當了三十年總統的猛人在辭官之後獲得了一個國家級的殊榮,哈薩克斯坦將其該國的首都阿斯塔納更名為努爾蘇丹,用以紀念這位國家偉人。然而,這個剛剛改名的首都卻是在二十多年前方才遷徙過來的新都。
圖/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
01 ? 美麗的阿拉木圖
今天的哈薩克斯坦首都並非是這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部的古城阿拉木圖與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與布哈拉都直至今日都是中亞最繁華富庶的城市,該城市不僅是哈薩克斯坦的經濟中心,更是整個中亞地區的樞紐城市。
圖/雪山下的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乃是Alma-Ata (Алма-Ата)的音譯。在清代,這個位於伊塞克湖以北與巴爾喀什胡之南的城市被稱為古爾班阿里瑪圖,曾見清代的《西域圖志》等書。在西蒙古語中,該名字意為“有三棵果樹之地”。柯爾克孜語稱阿里瑪圖。
公元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俄國人從烏拉爾河與鄂畢河一帶席捲而下,用一個世紀的時間徹底征服了哈薩克汗國。在通過《中俄勘分西北條約》奪取了中國巴爾喀什胡以南44萬平方公里土地之後,後來的阿拉木圖就納入了俄國的控制之下。其實早在1854年,由俄羅斯鄂木斯克出發的西伯利亞哥薩克軍隊就在天山(境外部分)腳下建立了一個城堡,取名Zailiysky,一年後改名為Verny。
1921年,這個以軍事要塞起家的Verny改成了接地氣的當地音譯-阿拉木圖(盛產蘋果之地)。八年之後,一個嶄新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國定都於此。此後,這個城市就納入了蘇聯工業發展的全面佈局之中。
02都城弊端
雖然阿拉木圖在地緣角度上處在中亞交通的樞紐地位,可以有效地將其他斯坦國進行經濟交流與溝通,並更好地通過南方的種植業與工業經濟盤活整個國家基本經濟面。然而,這種被安排的首都終究存在諸多的不穩定因素。首先,蘇聯將都城設在這裏完全是為了該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佈局而考量,臨近中國新疆邊境利於控制中蘇邊境的安定。另外,也可以為俄羅斯族裔進入哈薩克西北部的廣闊後方提供便利。
然而,這種佈局優勢對於哈薩克自身而言並不見得是好事。趨近於天山山脈與帕米爾高原的都城設置讓首都面臨極大的邊境不可控性與地質風險,同時難以對西北部的龐大內陸疆域進行有效的管轄與影響,長期以來已經造成了哈薩克斯坦東南角與其他地區的割裂。
03 遷都之利
從1994年-1998年,脱離蘇聯之後的哈薩克一步步在中部高原上營建了新的都城阿斯塔納。將國家政治中心安置於此不僅可以有效帶動中北部的經濟發展,並且平衡整個國家的地域發展狀態。更為重要的是,這個位於中部的新城市象徵了哈薩克獨立國家自由選擇發展路線的嶄新開端,標誌着哈薩克人從沙俄與蘇聯的統治下真正獨立出來,成為了真正的中亞強邦。
圖/阿斯塔納
參考文獻:1.世界全史百卷本
2.中亞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