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戚之中,為什麼舅舅的地位最高你想過這個問題嗎
舅舅在古代也被稱為舅父,地位非常之高,中國民間有很多種説法,比如“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天上老鷹大,地上舅公大”,言舅舅地位之崇高。
那麼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里舅舅的地位最高呢?這就不得不從母系氏族公社説起。
在原始社會,人類社會存在兩種親屬制度,一種是以母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親屬制度;另外一種就是以父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親屬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親屬制度,是以母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親屬制度則是以父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以父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親屬制度一直延續到古代社會,甚至在近代社會的早期階段,依然延續着以父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親屬制度。
在母系氏族社會公社時期,人們的姓氏、財產都是繼承於母系,擁有一個共同的母系祖先,當一個社會的姓氏和財產都繼承於母系的時候,舅舅的地位就相當於父親的地位,他是一個人最親的男性親屬。
在中國古代社會,舅舅的地位如此之崇高,實際上就是母系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中國古代社會雖然強調父權,但是正因為母系氏族社會遺留下來了這個傳統,所以舅舅往往是母親家族的父權代表,涉及到母親和外甥的一些事務,舅舅擁有重要的話語權,例如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外甥婚宴時,舅舅需要坐在上位;母親是否要改嫁,也必須徵得舅舅的同意。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中國古代社會)
為什麼舅父的地位要高於叔父、伯父呢?
在文言文裏,“親戚”實際上是兩個概念,親言族內,戚言族外,“親”指的是父系親屬,而“戚”指的是母系親屬,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姓氏繼承於父系親屬,那麼自然而然,族內親屬就是指與自己同姓的父系親屬,而族外親屬指的就是與自己不同姓的母系親屬。
所謂的族內親屬,按遠近關係分別是:父親、伯父、叔父、兄弟、從兄弟等等,族內親屬為同宗,財產繼承與家族權力都是在族內運轉,而不會跑到母系親屬那一邊,所以族內親屬之間往往會涉及到財產繼承與家族權鬥,在家族權力鬥爭的時候,對自己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伯父和叔父。
(明成祖永樂皇帝就是建文帝的叔父)
正因此如此,所以中國古代的皇室(王室)不怕外戚干政,最怕宗室奪權,比如周文王的伯父是泰伯和仲雍,古公亶父(周太王)欲立三子季歷為王,於是泰伯和仲雍只好主動讓位並來到吳地,斷髮紋身,泰伯後來成為了吳國的第一任國君,仲雍則成為了吳國的第二任國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泰伯奔吳”的歷史典故;又如漢武帝在登基之前,對他皇位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他的叔叔梁孝王劉武,所以劉武一旦來到朝中,漢王朝勢必會發生一場爭奪皇位的權力鬥爭,而漢武帝重用他的舅舅田蚡就不會擔心田蚡會爭奪皇位,外戚可以干政,但要做到改朝換代卻非常的困難。
(順治皇帝對他的叔父多爾袞也非常忌憚)
在中國古代社會,千千萬萬的小家庭同樣也面臨着這個問題,在財產繼承與家族權斗方面,伯父、叔父總會與侄子發生一些摩擦,所以侄子與伯父、叔父的關係不怎麼好,而外甥與舅舅的關係卻非常的好,因為族外親戚與自己不同姓,不會爭奪家族財產與家族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