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別人家孩子才優秀?3招,正確處理親子關係,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一羣家長相聚在一起,只要談起孩子,話題無外乎都是孩子的生活習性和成長教育。

特別是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論是孩子們有着各色各樣的興趣愛好,還是孩子們都上着形式各異的功輔班,家長們不管認識與不認識,都彷彿他鄉遇故知地一樣滔滔不絕。

但是,往往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疑惑:同樣是用心地栽培,為什麼總是感覺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

大部分家長都習慣性地把“優秀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掛在嘴邊,眼裏嘴裏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光輝事蹟。

而自家孩子感覺就是平平無奇,於是忍不住回家就指責孩子:“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人家”。

這樣的場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我們來説並不陌生。

家長總是無形中的把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去比較的無意識舉動,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種錯位教育方式。

錯位教育已經成為當代親子關係中的突出問題,甚至會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01.教育道路千萬條,錯位教育是最失敗的一條

錯位教育,是指家長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成長規律不相符。

沒有在孩子成長的各個不同階段做到應該做的事情,而多做了一些其他的不需做的事情,與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合拍,這些現象統稱為錯位教育。

嬰兒期,孩子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家長卻把孩子交給別人帶、不陪伴,沒有培養安全型母嬰依戀;

一兩歲,孩子最需要親密引導的時候,家長各種早教育兒專家在線,不顧孩子各種敏感期,早早地把孩子從身邊推開。

四五歲時,孩子的大腦開始有執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長該給的界限卻沒有給。

沒有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而把焦點都放在幼小銜接的填鴨式教育上;

上學後,又把孩子成長中的開始有思想有主見的獨立看作叛逆,越發加緊監控;

等畢業了,孩子都還沒好好與社會打交道,家長甚至已經早就替孩子張羅好工作、相親……

家長這些保姆式的“一條龍”教育服務,其實就是變相的錯位教育。

教育道路千萬條,錯位教育是最失敗的第一條。

02.為什麼越愛孩子卻越容易出現錯位教育呢?它有哪些負面影響?

中國式家長往往都打着“以愛之名”的旗號去行傷害孩子的事,以至於家長很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備受折磨。

那麼,為什麼越愛孩子卻越容易出現錯位教育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下面3方面的原因:

1.疏忽家庭教育,沒有適時建立親子關係

英國前首相撒徹爾夫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贏了世界,輸了家庭”的典型失敗個案。

她曾説過:“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撒徹爾夫人婚後有一對龍鳳胎,但生育兩週後她就投奔政壇事業,併為之奉獻一生。

她忙於政治活動,疏忽家庭教育,成了“母慈子敗”的案例。

在本該需要關愛兒女的年代,忽略了女兒,最後得到的是女兒對她的冷漠。又把氾濫的愛給了兒子,兒子在她的溺愛之下,成了“混世魔王”“商業扒手”。

77 歲生日時,撒切爾只收到了 4 張賀卡,她擺在桌子上,對着它們發呆。

撒切爾夫人的女兒説:“母親不應過於期待成年子女不時的回家看望她,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誰都經歷過,我們年幼時也總見不到母親。”

晚年的撒切爾夫人境況淒涼,不僅承受身體上的病痛精神折磨,還要孤獨終老。

直到生命彌留之際,身邊也沒有一位親人陪伴在側。

這是撒徹爾夫人作為父母,留給為人父母的我們最大徹大悟的警示:

時不待我,親子關係的建立過時不候。

花開花落總有時,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時光也就那麼幾年。

正是最關鍵的這幾年,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愛與正確的指引,就會對他的性格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產生深遠而不可估量的壞影響。

父母的缺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就像是一個陌生人,也產生不起親近的感覺。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只能成為空中樓閣。

2.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

綜藝節目《少年説》,曾經有期講敍一個孩子對媽媽的告白讓我印象深刻。

初一女孩徐嘉唯,她一上台就説: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隨後向台下的大家拿出了媽媽為她安排的寒假日程表。

日程表裏不僅精確到女兒幾點鐘吃飯、睡覺、寫作業,也深入到生活的各個細節。

比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抖腿,早起馬上疊被子等等一大堆的生活細節。

最後,徐嘉唯請求媽媽:“能不能不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行為心理學對控制慾的定義:是指對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錯,對於人來説指對 ta 絕對的佔有,思想上行為上都不允許有違揹你的意思。

徐嘉唯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控制慾強的母親,總是把個人的主觀意識強加到女兒身上。

表面上打着“我是為你好”的幌子,事實上卻是對女兒內心情感和想法的一種漠視,最後只會導致母女關係的隔閡和疏遠。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母親是什麼感覺?

大多數網友的回答是:“讓人抓狂,痛苦,越來越沒有主見,變得自卑。”

在一個事事都為你着想的母親控制下,孩子不敢擁有自己的想法,變得唯唯諾諾,做起事來畏首畏尾,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

由此可見,父母控制式的愛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感到窒息,也讓親子關係走向不可預見的深淵。

3.“完美”作祟,強迫孩子達到望子成龍的標杆

常把“那是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的父母,心裏都住着一個追求完美的小孩。

他們要麼對自己也相當嚴格要求完美,要麼就是因為自身能力無法實現那些完美理想,而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變相地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中完美的孩子形象。

相反地,孩子從來都沒有要求自己的父母是世上完美的父母。

英國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在《我爸爸》、《我媽媽》繪本系列中,把親子關係的細膩情感通過繪本形式表達得淋漓盡致。

書中從孩子的角度去刻畫出心中父母的高大形象,表達了一種對父母最純粹的愛:有愛的家就是最温暖的港灣。

相較之下,當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卻是那樣的高難度:學習好,成績好,事業好,成了父母望子成龍的標杆。

為了實現父母心中&34;的完美理想,孩子從小就奔走在各大培訓機構和培優班,趕着不該是原本年齡的速度,學習超齡的知識。

而付出的代價就是本來屬於培養親子關係的時間,都被各種學習填滿,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把這些額外的學習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

學習不再是孩子為自己未來努力奮鬥的事,而是一家人共同努力的事!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説:親子關係,大於親子教育。

在這個努力學習拼命的年代,沒有正確的親子關係作為後盾與指引,過多的親子教育行為都只會成為日後孩子各方面受挫的根本原因。

03.如何治癒親子關係中的痛? 3招,讓親子關係不再錯位

如何才能讓親子關係不被親子教育所傷害,讓孩子能成為真正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呢?

下面為大家提出三點建議,對症下藥。治癒我們當中存在的病態親子關係,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1.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是一項技術活,不是單純地陪在孩子身邊就可以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的。

那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真正有質量的陪伴呢?陪伴的時間和陪伴的內容是關鍵。

拼湊時間的碎片,讓零碎時間昇華

日常生活的快節奏,讓陪伴孩子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但如果能將有限的時間去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實在的愛,那就一切都事半功倍。

工作日,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早晚。

每天早上起來,給孩子一個親切的問候,與孩子共同享用早餐,一起出門。

不以事小而不為,這些與孩子再普通不過的共同行為,會讓孩子除了一早有個好心情作為開始,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的同步頻率。

晚上,各自經歷了一天的工作和學習後,可以在飯桌上或者晚飯後與孩子彼此交流一天的經歷和想法,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在工作上是承擔怎樣的角色和責任。

同時也通過孩子繪聲繪色的分享從側面瞭解孩子不在我們身邊的成長軌跡。

到了週末,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提前給孩子制定個特別的週末約會,讓孩子時刻都對生活充滿期待。

著名主持人楊瀾女士,經常因為工作國內國外到處飛,不能時刻陪伴孩子的身邊。

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和搖籃時期,楊瀾卻選擇急流勇退,迴歸家庭,將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詮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對於孩子,堅持母乳餵養。從孩子出生到步入童年,楊瀾也總是和他們在一起。甚至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停工全職一年。

不要總説工作忙,時間不夠用。

想想談戀愛時候的我們那股勁,時間擠擠還是有的,更何況是把時間用在最愛的人身上。

不做無意義的陪伴,陪伴要內容化,互動化

當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就是孩子玩自己的,自己要麼拿着手機做低頭族,要麼就是跟孩子各玩各的。

沒有互動的陪伴是父母的一種敷衍表現。有內容的互動才能對促進親子關係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例如:在家的時候可以跟孩子玩一些遊戲、一起讀書或者聊聊天,講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故事,又或者跟孩子一起下棋、畫畫,唱歌、看電影。

陪孩子做她喜歡做的事,不求結果,只享受過程。

有條件的時候,多帶孩子去户外活動,或者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就像霍氏夫婦他們會帶着孩子去農田插秧,真正地體驗生活。

好的親子關係,是好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在跟孩子打打鬧鬧,一起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會

在遊戲與互動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鍛鍊。

只有在共同度過的時光裏,互相互動,互相有温度地接觸,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實實在在的愛與關懷,彼此的關係才能更進一步。

2. 善用肢體語言與孩子互動

有個有關溝通的公式是這麼展開的:信息的全部表達=7%言語+38%聲音+55%肢體。

為什麼肢體語言這麼重要呢?因為肢體語言代表着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感覺。

它所傳遞的信號無法粉飾也無法掩蓋,不僅能夠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還能夠原原本本地進入對方的內心,被對方所感知。

孩子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都是從肢體語言開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愛的抱抱,親吻以及撫摸。

因為這些親密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與存在感,也能讓孩子的情感得到撫慰與共振。

一個愛的抱抱就能讓一個哭泣的孩子停止哭鬧;一個愛的抱抱就能讓一個叛逆的孩子變得温順;一個愛的抱抱就能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

在你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或者不可理喻的時候,試着給他們一個愛的抱抱,或許一些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有時千言萬語都比不上父母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温暖的懷抱以及一個温柔的吻。

當父母嘗試用這些最原始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從心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理解與鼓勵。

有時言不由衷的話語,就會通過無聲勝有聲的肢體語言讓父母與孩子達到心靈相通的效果。

不管孩子多大,都需要父母的擁抱,點贊與温柔的撫摸。

肢體語言是親子關係的催化劑,善用這個秘密武器,就能讓我們與自己的孩子的心更貼近。

3.關注孩子的身心感受和真實需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該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同時又應該是互相獨立的。

只有當父母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以平等的身份去與孩子溝通,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但是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我是為你好“的通病,總在方方面面去左右孩子的真正想法和行為。這是親子關係惡化的一種野蠻手段。

前段時間“讀書使我媽快樂”成為母親節前後一個提供笑料的梗。靜心細想,細思極恐。

這樣的想法,其實間接反映了孩子內心的抗拒一面。通常擁有這種局面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家長,孩子也長期活在被支配和控制的陰影裏。

長久下去,只會形成唯唯諾諾,沒有主見與自卑的性格。

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説:“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裏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想要孩子快樂地成長,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建議性的安慰就是無用的傾聽。

而有用的傾聽法則應該是:無論別人説什麼,我們都應該關注他們語言中所表達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

例如:一個孩子因為被另外的孩子搶了他的玩具就在不停地哭泣。

通常這個時候父母見狀就會馬上抱起孩子,不斷的給與安撫,或者一個勁地説“寶寶乖,我們不哭”,或者是“先讓給哥哥玩,我們待會再要回來”。

但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是鬧個不停,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父母不懂孩子心裏真正的需求。

那孩子心底真正想表達的需求是什麼呢?

這時對於他們真正的心理需求,父母不能總是以偏概論地去推測,要以詢問的形式去給孩子反饋他心底的真正想法,也便於父母更進一步地去揣摩孩子的心思。

也許孩子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只要我們能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就可以了。

學會非暴力溝通的傾聽法則,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鼓勵孩子説出他們的真正請求,這才能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勝一籌。

人生路漫漫,作為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引。

只做孩子人生的擺渡人,不做孩子人生的控制者。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這是父母與孩子的一種修行。

通過上面介紹的三種方法,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在建立親密親子關係或者治癒病態親子關

04 結語: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孩子。

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應該高於任何的親子教育。

只有家長放下了對孩子的束縛,孩子才能在廣闊的天空下任意飛翔。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的綻放時間,而好孩子也並非都是別人家的。

如何治癒親子關係中的痛?3招讓你與孩子的關係成為別人眼中的羨慕妒忌恨。

1.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

2. 用肢體語言與孩子互動;

3.關注孩子的身心感受和真實需求。

參考資料:

《非暴力溝通》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