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説一下,蒙毅是沒有機會的,因為沙丘之變他就被控制了。還有扶蘇也不是太子,秦始皇根本就沒立太子。(扶蘇如果是太子,估計就沒趙高什麼事兒)
對於趙高胡亥他們來説,主要的威脅就是這北部邊境的扶蘇,以及蒙恬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
所以,問題就是蒙恬為何不扶持公子扶蘇,反而是坐以待斃。
説實話這事兒還真怪不得蒙恬!
首先當時秦始皇駕崩於沙丘的消息事被封鎖的,蒙恬他們不知道秦始皇的生死,更不能確定詔書的真假。
蒙恬第一效忠的對象是秦始皇,他沒有理由去反抗。況且當時並不是沒有迴旋餘地,蒙恬並沒有像扶蘇那樣自殺,而是“復請”(相當於上訴),所以他其實只是被拿了兵權,成立囚犯,犯不着去造反。
要知道造反乃大罪,且不説軍中會有多少人跟隨,軍中將領包括蒙恬自己的家眷那都在咸陽啊,他這一造反無疑是宣告他們的死刑。
所以,不管怎樣講,蒙恬都沒有造反的理由。
問題還是出在扶蘇身上!
當時扶蘇聽完詔書,很是傷心,當即就要自殺。而蒙恬阻止了他,並對詔書提出了質疑,他勸扶蘇再度請示一下,萬一搞錯了呢?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可是扶蘇是個死腦筋,被老爸傷透了心,僅僅憑着一紙詔書就自殺了。
這估計連趙高他們都沒想到,這麼輕鬆就搞定了。
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碰到這麼執拗的一個人,蒙恬也是沒有辦法,即使他當時想造反,那也師出無名啊!
扶蘇都死了,還是死在他的軍營裏,他該打什麼旗號。
於是他只能是乖乖的束手就擒,最後為趙高所害。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扶蘇,他為何要自殺。
按照司馬遷所言呢,那就是扶蘇是個乖兒子。
但我覺得這個理由實在太牽強,他完全可以聽從蒙恬的建議,上訴一下的嘛,畢竟是父子。
那麼扶蘇為何沒有這麼做呢?
我説一個不是太成熟的觀點!
前些年出土的《趙正書》和司馬遷的《史記》在有關“沙丘之變”的記錄上完全相反。其認為胡亥即秦二世的繼位其實是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的,並不存在李斯趙高等人合謀改詔説法。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如果這個説法是真的話,那麼扶蘇自殺就比較有理由了。
個人認為,秦始皇對於扶蘇,根本就不是那麼看重,父子間矛盾重重。
首先父子二人政見不和,這個司馬遷也説了的;其次扶蘇身份有問題,他應該有着楚國血脈。
當年陳勝吳廣起義,打的旗號中,有兩個人,一個是楚將項燕、一個是公子扶蘇。
要知道陳勝吳廣他們都是楚人,打項燕的旗號自然沒問題;但是為何要打扶蘇的呢?就算他再仁義,那也是秦國公子,於楚人有着滅國大恨啊。
除非,扶蘇有着楚人血脈,這個可能性是很大,因為楚國和秦國聯姻很密切,當年秦宣太后羋月那就是楚國人。
那麼對於秦始皇來説,他不會將自己的江山交到一個與自己政見不合且還有着敵國血脈的人。萬一到頭來為楚國打了天下,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父子二人應該是有着較大的矛盾,所以秦始皇將扶蘇派到了長城監軍!
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是歷練他!
但事實,我覺得這是一種疏遠,其目的是讓扶蘇遠離政治中心,以杜絕他爭位的可能性,以為小兒子胡亥繼位鋪平道路。
如果説,秦始皇是把扶蘇當作太子來培養,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帶在身邊,悉心教導;或者説放到朝堂,熟悉國事,為後來的上位打基礎。
顯然扶蘇沒有這個待遇。
當然,在秦朝那樣的軍功為勝的武力國家裏,我們不排除是為其積累軍功威望的做法。
但事實上,扶蘇不是去領兵,而是去監軍。什麼叫監軍?監視將領、監督軍隊,他被派去顯然不是要和蒙恬搞合作,而是起到一個監視將領的作用。
所以蒙恬和扶蘇的關係可能不咋地,兩人在最後關頭也因此沒能站在同一條線上,最終先後含恨而死。
當然,上面這個説法僅僅是依據《趙正書》所做的一個推斷,在沒有更多確切史據的,咱只能算是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