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若一)2022年,校外培訓機構“卷錢跑路”“退費難”問題頻發。為切實減少新學期消費侵權事件,教育部與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於3月13日聯合發佈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和學生,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訓、理性選擇培訓機構、理性支付培訓費用;同時,兩部門將在今年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校外培訓“平安消費”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培訓收費行為、強化校外培訓預收費資金監管、加快校外培訓消費糾紛化解、加強消費教育指導、嚴肅查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切實維護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
中消協指出,2022年,一些學生家長在校外培訓機構捆綁銷售、充值贈送等促銷手段的誘導下,超時段、超限額支付培訓費用,帶來“卷錢跑路”“退費難”風險,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教育培訓服務投訴近7萬件,高居服務類第三位。
教育部、中消協提示消費者要理性選擇培訓機構。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未取得主管部門發放的行政許可,或以個人名義開展“一對一”“住家教師”“高端家政”等違規培訓,這類培訓既無資格資質、無質量保證,又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為方便家長查詢,教育部開通了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家長可通過“校外培訓家長端”App,選擇具備資格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
同時,要簽訂規範服務合同。廣大學生家長在繳納培訓費用前,要與校外培訓機構簽訂由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2021年修訂版),特別要關注涉及課程、從業人員、費用的條款,明確約定退費情形、退費方式,同時索取正規發票並妥善保管。
此外,還應理性支付培訓費用。請學生家長在支付培訓費用時,不要支付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的費用;非學科類培訓一次支付不超過5000元限額的費用,避免退費糾紛和“卷錢跑路”風險。同時,要警惕以“充值贈送”等方式誘導超時段、超限額收費。要注意繳費安全,通過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完成培訓繳費,切勿通過轉賬或現金等方式將培訓費用支付給除預收費資金監管賬户以外的任何賬户。
在此基礎上,消費者也要警惕機構虛假宣傳。一些培訓機構為獲得最大客源、獲取最大利益,刻意誇大宣傳培訓效果、培訓成績、從業人員力量。建議家長和學生“三思而後行”,實地考察培訓機構的辦學場所、從業人員力量、經營情況、設施設備等情況後,再做決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