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網絡歷史發明家説蒙古消滅西夏國時進行了土殺,讓西夏党項人不但亡國還滅族,其實這些言論都是無稽之談,在西夏亡國之際,蒙古人的確考慮要土殺中興府,但被一個人勸阻了,這個人就是自幼深受漢文化倫理道德影響、卻被蒙古化的西夏人察罕。
察罕(?-1255),初名益德,或者叫逸的,唐兀烏密氏,是西夏皇族疏宗,烏密氏就是嵬名氏的異譯,逸的就是益德。察罕的家族是西夏皇族的遠支,進入蒙古以後,察罕的後裔就以他的本名益德做為本支的姓氏,即益德氏。
察罕的父親叫曲也怯律,是西夏末年重臣之一,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應天四年(1209),成吉思汗圍困中興府,西夏嫁女稱臣求和,就是曲也怯律作為使者去議和的。之後,成吉思汗西征,逼迫西夏出兵被拒絕,兩國關係又進入緊張狀態,西夏對邊防加強防禦,曲也怯律就被派到甘州鎮守。
西夏在中後期非常推崇儒家文化,建立太學,興盛教育,名門貴族沒有不受漢文化影響的,曲也怯律家族也不例外,他家有良好的家學教育環境。曲也怯律的嫡長子曲也怯祖舉進士第一名,也就是頭名狀元,入蒙後跟隨察合台任職達魯花赤,治理西域地區。
察罕就是曲也怯律的庶子,因為嫡母比較兇悍,知道察罕生母有孕後,嫡母就把懷孕的妾室嫁給放羊的屬民及裏木。察罕出生後也沒有改變母子倆的處境,被指派去做放羊娃。因為曲也怯律家的教育環境優良,察罕耳濡目染之下還是很通禮儀。
在察罕十三歲那年,被蒙軍劫掠回去,因為放羊技術嫺熟,又被指派去做放羊娃。他每次放羊的時候,總是把帽子摘掉放到木棍的頂端,去練習跪拜禮節。
有一次,察罕的行為被出獵的成吉思汗看到,問他在幹什麼。察罕回答説:聽説有貴人要路過這裏,我在練習拜見貴人的禮儀。成吉思汗覺得很驚奇,認為察罕敏慧通達,通曉禮儀,對他很有好感,就把察罕帶回去交給孛兒帖皇后,充當第五個兒子。
從此,察罕就在成吉思汗的宮帳內廷長大成人,被賞賜蒙古姓氏,還迎娶了弘吉剌氏的女子為妻。從小接受漢文化倫理薰陶的察罕,很快成長為一個勇武的青年,開始為成吉思汗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
察罕先後在攻金、西征等戰役中立功,被擢升為御帳前首千户。接下來,察罕就要面對蒙古鐵蹄轉向母國的局面。
太祖二十一年(1226),入侵西夏的蒙軍所向披靡,破黑水城,毀沙洲,屠肅州,六月份就進軍甘州,甘州主將曲也怯律,副將阿綽,蒙軍的主將則是察罕。
背井離鄉的察罕,就在這種情況下,與父親在甘州城下相逢,爺倆的心情,相信是很複雜的。曲也怯律沒想到,這個不被嫡母容忍的小庶子,居然在異國他鄉出人頭地,真是莫欺少年窮啊!
甘州前面的肅州因為不降被屠到只剩一百零六户,深知蒙軍兇殘的察罕不忍心看到甘州再遭屠戮,就潛入城中勸告父親投降,以保全一城的生靈。
曲也怯律經過艱難的抉擇,決定聽從兒子的建議,以投降換取一城的平安。就在曲也怯律準備投降的時候,消息不慎泄漏,被副將阿綽得知。
英勇又忠君的阿綽非常不恥曲也怯律的投降行為,他聯合三十五位愛國同袍,設計殺死了曲也怯律,全面接管甘州防務,拼死堅守。察罕沒想到走到這一步,只能下令強攻甘州,硬骨頭阿綽帶領全城軍民血戰,生生把蒙古鐵蹄的腳步阻擋。
東路軍的成吉思汗聽説甘州久攻不下後,親自來到甘州督戰,在遮天蔽日、綿延不絕的蒙軍面前,甘州渺小的就像螻蟻一般,但勇猛的阿綽將軍並不懼怕,依舊帶領軍民為了自己的祖國而戰,直到城破戰死的那一刻。
看看傷亡慘重的蒙軍,成吉思汗很不高興,準備下令土殺甘州以泄憤,也算是為察罕的父親報仇。就在命令下達時,察罕跪下了,他誠懇的向大汗請求,請大汗寬恕赦免甘州,只把追隨阿綽將軍的三十五將處死即可。
從父親被殺,到阿綽看似不自量力的浴血奮戰,勸降的察罕不知道是什麼心情,或許有喪父的憤慨,也有對阿綽的敬佩,還有對族人的憐憫以及內心深處升上來的羞愧吧。
但不管察罕是何等心情,他還是為了甘州城的滿城生靈,跪求成吉思汗開恩赦免。愛才惜才的成吉思汗沉默良久,揮手答允了察罕的請求,甘州城的人們才得以逃過一劫。
太祖二十二年(1227),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圍困西夏都城中興府。閏五月,成吉思汗去六盤山避暑,鑑於中興府城堅糧足,為了避免無謂的傷亡,成吉思汗又命察罕前往招降,夏末帝李睍拒絕投降。
成吉思汗對西夏已經失去忍耐性,不會再像以往那樣撤軍,這次的目的就是滅國,中興府在蒙軍的圍困下,堅挺了六個月,城內遭遇地震,又遇到瘟疫橫行,糧食絕盡,真是天災人禍禍不單行,末帝李睍眼看就要抵抗不下去了的時候,成吉思汗死在六盤山上。
蒙軍秘不發喪,繼續圍困中興府,七月,末帝李睍被迫投降。蒙軍諸將紛紛要求土殺中興府,以告慰成吉思汗在天之靈,察罕再次出面,力諫而止,蒙軍只把西夏皇室土殺殆盡,讓城中居民逃過一劫。
察罕親自入城去安撫亡國遺民們,使惶惶不安的人心慢慢安定下來,為後來西夏人融洽的融入蒙古做出貢獻。
察罕歷經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朝,侵金滅夏西征伐宋,屢立戰功,曾多次被元太宗窩闊台、元定宗貴由、元憲宗蒙哥賞賜財物和提拔重用。憲宗五年(1255),察罕去世,被追封為河南王,諡號忠宣。他的子孫後代在元朝繼續飛黃騰達近百年,幾乎和蒙古元朝相始終,一本元史,他的家族都有四人列傳,成為西夏人入元后具有影響力的氏族之一。
嚴格的説,流落異國的察罕,帶兵消滅母國的行為,已經屬於叛國,如果察罕是漢人,有這樣的行為,大概早被噴出翔了,不過,由於党項人沒有在後來的世界占主導地位,察罕反而沒有處在輿論風口浪尖的機會。
人是一種複雜的生物,有時候很難評判是非對錯,在國家頻臨滅亡的大趨勢下,察罕能夠有仁愛、惻隱之心,以一人之力拯救二個城市,活人無數,這也是他天大的功德,不能無視。
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庶子,因為不能見容於嫡母,深處惡劣的環境,自身還不忘記學習,在十來歲流落異國他鄉後,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也沒有氣餒頹喪,而是把握機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可見察罕本身的品質就是很優秀的。
如果察罕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別人再給他機會也抓不住,察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甘州、中興府無數生靈被屠的命運。
曲也怯律雖然是察罕的父親,卻沒有認真履行父親的職責,而是任由妻子欺凌察罕母子,放羊就放羊吧!被敵國擄走就擄走吧!這樣的父親真是一抓一大把,他們的孩子卻並不都是察罕。
對察罕來説,是成吉思汗養護了他、賞識重用他,還為他娶妻,對他有善待、知遇之恩,人心都是肉長的,深受儒家倫理影響的察罕,怎麼不對成吉思汗忠心以報?為他征戰四方呢?
就是因為察罕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帶兵消滅母國的行為,對他來説,也有無法言説的痛苦,就像一個孩子在生母和養母之間的艱難抉擇一樣。
察罕長在蒙古,接受蒙古姓氏,娶了蒙古妻子,他雖然是党項人,卻在成長過程中完全的蒙古化,選擇了撫養他長大的蒙古,在情感上也是必然的。但是,他也沒有放棄母國西夏,為拯救母國臣民作出了自己的努力,這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
人性的複雜性有時候真的很難評説。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元史、新元史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説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