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猶太人的富人思維:“賣豆子”思維,讀懂它,教你走出窮思維怪圈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最討厭做的題型就是“閲讀理解”。為什麼呢?因為老師是按固定的幾個“點”給分,正確答案圈死了,就算你有別的奇思妙想,寫出來也沒法得分。實際上每個人解讀都是不一樣的,這明顯限制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跳不出那個圈,思維漸漸固化。

一個人要進步就必須做到三點:適應環境、與時俱進、保持思維活躍,在這方面猶太人可以説非常具有代表性。猶太人以重視知識和教育、擅長創造財富聞名,這可不是吹牛,而是有數據作證的。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統一希伯來王國,王國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後,相繼遭到征服滅亡。到了公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統治失敗,聖殿被毀,猶太人從此流浪,一流浪就是上千年,二戰期間更是險些遭遇滅頂之災。

按照常理,這樣的環境本來不利於一個民族創造財富。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只佔世界總人口0.21%的猶太人不僅復國,還在世界科學、藝術、經濟各大領域都取得驚人成就,不提愛因斯坦這些名人,光把目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上的富豪拎出來舉例子。

前40名富豪,非猶太人22個,猶太人18個,再傾斜一點比例都要達到1:1了。我們現在很喜歡提“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中國傳統的以儲蓄為主理財方式顯然就不符合富人思維,那麼這個神秘的富人思維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喜歡通過一個具體的“寓言故事”闡述打道理,猶太人也喜歡給孩子講故事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在眾多猶太故事中有這麼一個“賣豆子”的故事,讀起來非常簡單,但回味無窮,可以解讀出千百層意思:

賣豆子,可以賺錢。但有時候,豆子不一定能順利賣出去。

賣不出去怎麼辦?不要急着全扔掉,你還可以拿回家,發成豆芽,繼續賣。

如果豆芽也不幸滯銷了,還有辦法呢,你可以讓豆芽繼續生長,只要別像陶淵明一樣水平爛到“草盛豆苗稀”的程度,這豆苗還是可以賣出好價錢;

要是大家都不愛豆類製品了,沒關係,豆苗好歹也算綠色植物,整出一堆盆景賣不行嗎?

萬一豆苗盆景拼不過綠蘿、這花那花的,大不了讓它迴歸土地繼續生長,收穫了再賣;

或者你思維更清奇點,拿豆苗去整個“揠苗助長”之類的行為藝術,吸引眼球,給豆苗加上藝術價值,讓它的價格蹭蹭蹭漲,然後打着藝術品的名號,賣給為藝術瘋狂的人。

退一萬步講,以豆子為原材料,還能做出許多美食呢。

這種“富人思維”並不是猶太人專屬,中國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也提到了。賈家的三小姐探春去了一趟別人家的花園,發現別人家花園裏種的花草、筍、荷葉這些東西,都有專人承包、負責清理和賣錢。

探春以前不知道破荷葉爛樹根都值錢,知道後,回家也照着辦。結果,賈家的花園不僅省了很多請人打掃收拾的費用,一年還能賺400兩銀子。

寶釵總結道:“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

對於“猶太人賣豆子”這個故事,也產生了很多種不同解釋,大致可以歸為幾層:

一是剔除“不可能”思維,用“沒有可能就創造可能”取而代之,這叫化被動為主動。戰國時期,秦國把不受重視的公子秦異人送到趙國,充當人質。秦趙結仇很深,秦異人生活特憋屈,就相當於賣不出去的豆子。結果呢?呂不韋愣是四處奔走,把他弄回秦國當國君去了......

二是做好長期堅守目標的準備、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別一條道走到黑,這叫化死板為靈活。

三是開源永遠比節流重要,因為事物總在變化,節流是為了保住必要的成本,而多嘗試“開源”則是為了保證自己能適應環境改變,這叫化單一為多樣。

窮思維的怪圈,就像做閲讀理解一樣,限定了正確答案,怎麼也沒法跳出去好尋找更多的空間,只能一直原地踏步,用阿Q式“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平凡是福。如果努力過,再回歸平凡,不失為看淡;如果從不去爭取就放棄,那不叫平凡,叫自我麻痹。從這個故事中,你領略了幾層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