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踏破天柱今天我們説一説下集
至於張遼軍的總兵力又有多少呢?張遼所督的牛蓋,《三國志集解》和《三國志校箋》皆作朱蓋,且和襄樊之戰時增援徐晃的十二營中的朱蓋是同一人。張遼和張郃的單位是軍,朱蓋是營,所以若推測出,當時曹軍每軍和每營兵力的大概數目,就能估算出張遼徵天柱的總兵力了。
漢代的營不過是立營的營壘,並非軍隊編制;軍在漢時多則數萬少則數千、三國時也並非固定人數的單位,只不過是不同武將統屬的單位。不過還是能從實例中推斷:
官渡之戰後,曹軍實力上升,曹諸將所領的一軍人數也隨至增加;諸葛恪曾説赤壁時曹軍為三十萬,戰後若干年整理的數字,加上對兵力強弱沒要求而不必增減,應該靠譜,那趙儼在漢水一線的七軍兵力也不會太少,畢竟在他們面前的敵軍至少有兩萬餘劉備軍。
于禁、張遼、張郃、李典、朱靈等七軍,各軍人數應相差不大,朱靈曾在冀州平時被曹操派往許南守備,統新兵五千、騎千匹,但正如曹操所料新兵將反,平亂細節不詳故規模應不大。參考規模更大的趙儼解決關中將士譁兵,參與者才僅八百餘,所以朱靈一軍下限應有四千餘人;李典曾率部曲、宗族三千餘家(萬三餘口)遷往魏郡,參照含家屬老弱在內的青州黃巾轉化為青州兵的三成比例,或者按每家出一兩個壯丁來計算,那李典統兵四千餘是大概有的;張郃在夏侯淵討馬超和曹操伐張魯時,皆為先鋒且統兵五千;襄樊之戰時于禁的七軍,投降人數為三萬;《説文解字.卷15.車部》也説一軍四千人,因此曹軍重將統兵大約四、五千是較接近事實。
赤壁之戰時,曹軍兵力佔絕對優勢下,側翼的七軍再加上文聘的江夏郡兵,以三、四萬威嚇劉備是合理的。其後曹操派張喜增援淮南、蔣濟用一封偽增援書讓孫權受騙,從合肥退兵;信中雲的兵力正正為四萬,這間接增強了趙儼七軍總兵力有三、四萬的可能性。
張郃在關中之戰等戰後,並沒有受到曹操特別嘉許或增加其軍的記錄,期間也沒有發生如巴西之戰導致幾近全軍覆沒的事,因此張郃在建安十四年時,其軍兵力應有五千左右;張遼既是督張郃討陳蘭,理應不會發生主帥其軍比部下少太多的情形,那張遼也應有四、五千,所以兩軍合共大概約九千兵。
就算朱蓋不像當初袁紹遣朱靈督三營助曹操,朱蓋一營兵達千也大概是有的。因為另一參照物,與朱蓋同時增援予徐晃的殷署,馬超等關中降兵曹操讓殷署等統五千餘,這個等字就是説至少為兩將,殷署等三或四將合領這五千餘降兵的話,每營將兵一、二千。
漢魏之際一營兵力有多少可以參考漢朝和曹魏的實際例子:張金龍先生在《魏晉南北朝禁衞武官制度研究》一書中推斷出曹魏五校尉每營領兵不過數百;漢時的營兵正如張鶴泉先生在其《東漢時期的屯駐營兵》一文總結,少者數百(敦煌郡),多者達千(黎陽等營)。
因此張遼督張郃、朱蓋等人時總兵力估計約有萬人,甚至可能有兩萬餘。
假節權意義可大啦,不但是“號令賞罰之節”(見《太平御覽》卷681引《釋名》),據《晉書.職官志》日後總結,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因此假節可看成權力的象徵之一。鍾會就是憑假節,殺掉犯軍法的功勳許褚之子、牙門將許儀。
指揮權的實際案例有田豫:田豫雖為烏丸校尉而被同時持節,以示代表朝廷,但他調任汝南太守後,節也同時不獲授予,否則也不用再重新假節;一個豫州的汝南太守、殄夷這雜號將軍來督諸青州郡太守、將軍,壓根是名不正言不順,但被重新假節後就有這個指揮權。哪怕日後空地待賊,還是諸將欲追擊,田豫都能對諸將説不,權力來源就是假節。
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正正原因在此。張小穩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地方官等級管理制度研究》第四章第一節説:“以前的將軍持節是因戰爭需要而臨時持節,戰事結束則要歸還……東漢末年將軍假節則長期持節,以備不時之需。”
地位一直比張遼為高的于禁,因為這仗中偽降計,並沒有遷官或假節,張遼可是曹將中第一個獲得假節權的,這就增加了張遼在曹營的地位了。不過曹操時期,節可沒像日後分假節、持節、使持節三個等級:《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見《全三國文》卷28引碑本《隸釋》19)記一眾魏將都是使持節,包括張遼在內。(鍾繇雖然更早的持節,但他只是以司隸校尉這地方官的身份統制關中諸將,持節以示其身份與地位,可不是憑軍功而假節的武將。)
這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日後建安十八年曹操號四十萬攻濡須時,甘寧成功以百人劫曹營後,孫權贊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張遼早已有盛名,不用像演義那樣先有威震逍遙津,後才有孫權拿甘寧來相提並論。但這又側面反襯出張遼在敵國君主的份量,要稱讚一剛立功的猛將,當然是拿對方最頂尖的將領來並列,難道拿幾個龍套和甘寧並列嗎?
最後引用嚴可均在《全後漢文》卷93,整理繁欽的《徵天山賦》作小結:
有漢丞相武平侯曹公,仗節東征。觀六軍於三江,浮五湖以耀武。素甲玄焰,皓旱流光。左駢雄戟,右攢干將。彤弧朱矰,丹羽絳房。望之如火,焰奪朝陽。華旗翳雲霓,聚刃曜日鋩。於是轒輼雲趨,威弧雨發。鉦鼓雷鳴,猛火風烈。躍刃霧散,虜鋒摧折。呼吸無聞,醜類剝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