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等
楊福家 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1963年,時年27歲的楊福家乘機到達丹麥哥本哈根,學校來人接機後,沒去宿舍,也沒去辦公室,而是直接把他帶到了一場正在進行的物理學講座。
時隔半個多世紀,這段經歷仍讓他印象深刻。9月26日,在復旦大學張力奮教授的新書《牛津筆記》讀書沙龍暨籤售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與張力奮展開了一場新老留學生對談。
張力奮(左)與楊福家(右)對談。
楊福家眼中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
1963年,楊福家被選派到丹麥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從事核反應能譜方面的研究。1993年,他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2001年起擔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成為出任英國名校校長的第一位中國人。之後又回到中國辦大學,引入英國特色教育。
楊福家赴丹麥前有個插曲。
當時,他與其他留學生候選人集中到北京培訓英語,一羣人講話開不了口,英文水平受到老師的嚴厲否定。他和來自北大的好友感到,自己的英文應該不至於這麼差。因此,兩人約定從第二天起,散步時只講英文,不講中文。最終,他們都通過了外教考核。
説到此處,楊福家感慨:“不要輕易被人家打敗,想想我們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充分發揮優點,堅持下去。”
楊福家説,如今去歐洲留學容易,在上世紀60年代卻少有,他是個幸運者。
他到達丹麥玻爾研究所時,尼爾斯·玻爾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小玻爾主持工作,父子兩人都獲得過諾貝爾獎。一個不大的國家能出不少諾獎得主,這讓楊福家思考,這裏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
他感受到,師生探討問題時完全平等,他還發現,有時吃飯時間會很長,這不是説菜有多少,而是大家在吃飯時研究探討問題。
初到丹麥,楊福家開始時感到不大習慣,不太敢問問題,但在丹麥,學生隨時可以打斷課堂,提問越多,表現越好。
“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這句話被楊福家反覆強調,這種思想也反映到寧波諾丁漢大學的教學中,學校實行“小班化”教學,每個班15名學生,老師講一會兒就與學生展開討論,看學生是否提問,這成為學校的一個特色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顧慮少,而老師的負擔會比較重。
楊福家講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復旦校訓,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曾説,他喜歡這句話裏的兩個字——“學”和“問”。“學問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答問題。”楊福家鼓勵學生敢於問問題,他強調,所有重要的發現都源於問問題。
歷任中西方三所高校校長,楊福家也感受到不少差異。
楊福家任諾丁漢大學校長時,校方為其繪製了屏幕中的畫像。
他在英國做校長時,什麼事都可以請假,但學生畢業典禮不可以請假。典禮上,學生一一上台,一一領取證書,而不是把一袋袋證書拿下去。因為學生多,一個暑假的畢業典禮達16場之多。
從2001年到2012年,楊福家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做了十二年校長,他坦言,簽訂第一個三年合同時,校方擔心他適應不了,怕學生不支持。但三年之後又與他簽訂三年,最終,他一共做了4個三年。
好大學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好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和復旦相比,哪所大學更好?作為校長,楊福家也曾在寧諾今年開學典禮上問學生。
他自問自答説,這個問題問得不恰當,因為這好比在問:椅子和桌子哪個更好?但這是兩個不同的物品。寧諾和復旦是不同類型的兩所學校,其實無法直接作出比較,復旦是研究型大學,他對寧諾的定位是一所普通性大學。
對於多所高校在進行“雙一流”建設評價工作,楊福家表示,還未仔細研究過,但他感到,當世界有名的學校公認某所學校是一流,這所學校才是一流。
大學之間能用來比較的是什麼?楊福家認為要看學生,看進來的學生,是不是越來越優秀,看畢業的學生,升學就業是不是越來越好。他説,從這個角度講,寧諾的學生不比復旦學生差。
面對現場的年輕人,楊福家告訴大家,“智慧”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會過期,而“智慧”永恆。他希望大家不要唯分數論,“每個學生不完全一樣,就在火種不一樣,關鍵能夠找到自己的火種,點燃之後就會騰飛。”他解釋説,這就要發現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需要自己和朋友一起發現火種所在。
歡迎將此文分享給您的同學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