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發動機的中世紀,鄭和是如何達到萬里之遙的印度洋的?
在遙遠的大明王朝,鄭和曾經帶着一支龐大的船隊,數次遠赴海外。只是鄭和的寶船被稱為是''萬噸巨輪'',人們又不僅感到疑慮,在沒有發動機的中世紀,是什麼讓鄭和船隊穿越風暴、穿越海洋平安歸來的呢?他七下西洋的原因又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鄭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前六次的發生時間都是在朱棣在位期間,可,當時明朝也是剛剛建立,雖然經過朱元璋的嚴苛吏治,國力得到了恢復,但是並非一定要多次花費重金去遠洋海外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
當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後,立誰為太子的問題被提上議程,朱元璋原本想立朱棣,但是後來立了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後,朱棣造反。守城的將領背叛了建文帝,打開了城門,迎接燕王朱棣入城。在朱棣走進皇宮時除了大火,隨之而來的還有朱允炆失蹤的消息。
雖然後來朱棣即位,可朱允炆到底是趁亂逃脱,還是蹈火自焚,一直讓朱棣如坐針氈,因為造反,沒有合法性。雖然朱棣為了取朱允炆而代之,對外的公開説法是,建文帝自焚。但是,當時盛傳的是朱元璋預料到建文帝會遭遇不測,給建文帝準備了一個東西:鐵匣,裏邊裝了剃刀、袈裟、度牒。
在朱棣破門的時候,朱允炆打開鐵匣子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於是化妝成僧人離開。而,鐵匣子中還有一份地圖,朱元璋甚至給他準備了逃亡之路,從水觀到神樂觀,到達之後,會發現那裏有一艘船等他,建文帝到了水觀之後真的發現了船,於是乘船離開。而他的離開也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
於是朱棣一直派人追查朱允炆的下落,後來他的手下李挺查到,曾有兩位神秘僧人,由鷹潭向南出發。考慮到當時的世界地圖朱允炆曾經見過,朱棣下令修復和建造大船。因為朱棣的心病,加上明朝自朱元璋建立起就一直奉行的不修武力,希望通過威服外邦來構建以明朝為核心的國際格局,鄭和下西洋的路程由此開啓。
鄭和下西洋的大船
在朱棣的支持下,當時的中國陷入了一陣造船的狂潮。在他下令的四年後,共建造修復的船隻數量達到一千多艘。主要的船隻類別有:八桅馬船,七桅糧船,客船。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鄭和乘坐的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2004年,考古專家在南京龍江造船廠出土了一把古代工匠用來標註自己所生產商品的木尺——''魏家琴記'',解開了近些年來寶船體積之謎。發現這根木尺,證明了明代當年造船實用尺為一尺等於現在的31. 3釐米,據此。則可以大概得出鄭和的寶船是高大約55米,長125,寛50米的''巨無霸'',接近於現在的足球場那麼大。
加上曾經出土的鄭和船隊木舵長度是11.07米,而這樣的木舵可以支撐的大船,是什麼樣的?中國船史研究會副會長、席龍飛認為:鄭和寶船長超過了100米,排水量超過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製帆船。這在明朝是一個天文數字。要知道,在87年後出現的哥倫布船隊,只是三隻帆船。
鄭和下西洋巨輪的運行原理
1405年朱棣派遣鄭和出使西洋,但是,鄭和擁有的到底是怎樣的寶船,為何這支船隊能一次次穿越風暴平安歸來。在沒有發動機的中世紀,是什麼賦予寶船動力?讓它抵達萬里之遙的彼岸。
動力,來自於風。暨——利用季風,首先,出海的時間選在東北季風到來的季節。船隊往返的時間是兩年,剛好和季風的節奏一致。以內鄭和出海的海面,主要以東海北風為主,屬於東北季風,鄭和去的路程是順風,對洋流和季風的應用,是他們船隊成功遠洋的原因。
比如,當側風時,船員們就調整帆。通過轉動帆的角度,把風對船施加的力,分解為船頭前進方向和前側方向的力,推動船體。當逆風時,調整船體和船帆的角度,分解為兩個力,一個往側面推,一個力往船頭方向,側面的力由於船體吃水的阻力被抵消,另一個力也推動船體向船頭方向前進,每隔一段時間船員們更換一次船體和船帆的方向,船沿''之''字形路線前行,人們將此稱為''搶風行船''。
鄭和船隊成功遠航的其他原因
在沒有衞星導航的十五世紀,船隊又是如何尋找前往目的地的方向?鄭和曾經在福建泉州清靜寺,招募穆斯林海員,因為穆斯林的前身是阿拉伯人,很多都熟悉航海技術和星相學知識,非常的善於在海上尋找方向、北極星。而鄭和的''鄭''姓,是因為他立了大功,被朱棣賜鄭和姓鄭,其實他是出身穆斯林的。因為他具有阿拉伯血統,在出仕海外的時候可以和沿途的阿拉伯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加上阿拉伯人的航海天賦,才使得鄭和下西洋成功。
此外,鄭和的船隊還配備了當時的先進武器,在途中對船隊進行保護。比如:火磚,是炸藥用紙包起來,壓實。密封的情況下,還要浸了毒,實在是殺傷性武器;火焰噴射器,噴射範圍很遠,非常的適合海上遠程作戰。在和爪哇國(今印度洋地區)的鬥爭中就有體現。
而且鄭和船隊的船,還有特殊設置。首先,船倉是有很多分層隔板的,這樣可以移出貨物,也可以在某一倉壞了的時候方便修補,或者修補不了,因為只是某一倉壞掉,也不會耽誤航行。其次,船身在設計建造之初,就使尾部可以向外打開,使船頭上揚,如此不易沉船。船身甚至還包裹了盔甲之類的材料,以防遇到海盜,使船身不易被攻破。可見整合的船隊,在當時很厲害。
基於上文的諸多原因,鄭和才會數次下西洋而成功,完成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促進了明朝海上貿易的繁榮,甚至建立了以明朝為核心的,東南亞華夷政治體系,還豐富了明朝的朝貢收入,使得明朝和多國建立和平的外交關係,《鄭和傳》記載: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蘇門答剌、自和後,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其中蘇門答臘和爪哇國在今天在印度洋沿岸,可見所達地方之遠,可見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