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宰相俾斯麥,是如何通過各種條約,把歐洲皇帝們耍得團團轉的?
大家好,我們的傑克來説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潯陽樓上西江月
本文約1938字 建議閲讀時間:7分鐘
聲明:潯陽樓上西江月原創,歡迎轉發,抄襲必究
俾斯麥全部外交政策,看似在大國之間騰挪斡旋、眼花繚亂,其外交方針用六個字就可以概括:阻止法、俄結盟。
讀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歐洲史的人經常抱怨,俾斯麥搞出了極其複雜的條約體系,這些條約又互為條件,搞不清誰和誰是什麼關係。其實看懂這幅複雜的“圖畫”並不難,對德國來講,所有外交關係的樞紐就是德、俄關係。德、俄交好則德國安,就不進“坑”;德、俄交惡則德國危,就開始了“進坑”的節奏。而達成德、俄交好的最重要工具就是三帝同盟(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俾斯麥最重要的謀劃,可以説就是創造這個同盟、維護這個同盟。
三帝同盟(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
三帝同盟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873年,過程比較順利,達到了孤立法國的目的。
但是1877-1878年俄國和土耳其的戰爭打亂了俾斯麥的謀劃。
俄國戰勝了土耳其,在決定戰爭成果的國際會議上,由俾斯麥充當調解人。
歐洲國家擔心俄國在近東的勢力太大,主張加以抑制,而俄國也覺得沒有得到德國的幫助,和德國的關係於是就疏遠。
奧托·馮·俾斯麥
之所以説俾斯麥在智慧上是一個不世出的人物,是因為他能非常準確地分析對手。
德意志帝國的道路從它第一天就設定了,既然和法國結了樑子,法國人超級驕傲、超級記仇,跟它和好很困難,那結交俄國就成了唯一可選的道路。
可是俾斯麥又知道,如果一味地討好沙皇又是達到目標最糟糕的辦法,沙皇從來都是把恭順的盟友當成附庸看待。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所以俾斯麥第一個結盟的對象是奧匈帝國,對此威廉一世非常有意見,因為他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是甥舅關係,亞歷山大二世是他的外甥,兩人的私人關係又很好,威廉一世早就多次向外甥表達了兩國交好的意圖了。
先和奧匈帝國結盟讓皇上很沒臉,似乎是他背叛了自己的好友兼外甥,俄國和奧匈帝國正在巴爾幹競爭。俾斯麥是反覆講明利害,威廉一世才勉強同意。
巴爾幹半島
1879年德、奧先簽訂了同盟。結果不出俾斯麥所料,沙皇一看自己的競爭對手先在柏林拔得了頭籌,果然主動投向德國的懷抱。1881年俄國正式加入了朋友圈,德、奧、俄簽訂《柏林條約》,就是俗稱的“三帝同盟”。
條約的第一條規定,三國裏任何一國與第四國發生戰爭,剩下的兩國都應該保持善意中立,並且使戰爭局部化。這裏的“第四國”當然就是指法國,也就是法、德如果起了衝突,沙皇你只能袖手旁觀,所謂“善意中立”、就是連經濟和外交上支援法國都不能有。也就是斷絕了法、俄結盟兩線夾擊德國的念想。
同時這裏的第四國也可以指英國,也就是英國一旦與俄國起了衝突,德國和奧匈帝國也得中立,這是沙皇想要的結果。
俄羅斯帝國皇帝 尼古拉二世
條約第二條就是俄國承認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地位,另外附有秘密條款,俄國和奧匈劃分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
俾斯麥一手促成三帝同盟,讓德國一舉成為大國間的仲裁者,他深刻地理解了曲線、而不是直線,才是現實中最近的道路這條真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地圖
第二次三帝同盟正式維持的時間只有六年,主要是條約的第二條沒能維持,奧匈帝國的巴爾幹政策最終無法讓俄國接受,所以俄國在條約第二次三年期滿以後不再續約,但是主動提出和德國維持友好關係——不跟奧匈帝國一起“玩”,但還願意和德國在一個朋友圈。
這就促成了1887年德、俄之間的《再保險條約》,這個條約的第一條和“三帝同盟”完全一樣,仍然是:締約國任何一方與其他國家開戰,另一締約國都要善意中立,只要阻止俄、法結盟的目的達到,它的功能就和三帝同盟一樣了。
有了三帝同盟為基礎,意大利、羅馬尼亞、西班牙都向德國靠攏,西班牙國王親自向俾斯麥保證,如果德法之間開戰,西班牙一定幫助德國。俾斯麥還不滿足,1887年又間接發起了一個“地中海同盟”,締約國是英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可是德國自己不加入。
地中海周邊的國家
發起這個同盟的目的是為了在地中海同時抑制俄國和法國,德國自己不加入又是不想和俄國鬧翻。
德國的目的就是要讓現狀的平衡明顯對俄國不利,從而讓沙皇覺得寧可要德國這個朋友,而不要增加這個敵人;德國得迫使野心勃勃的沙皇謙卑,這是才能贏得俄國這種國家友誼的正確辦法。
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俾斯麥,羅恩和毛奇
很多人抱怨俾斯麥把外交搞得過於複雜,從而難以維持。筆者認為這種責備過於苛刻,俾斯麥的目標是持盈保泰,維持現狀,以當時的國際關係就沒法不復雜。
阻止法俄結盟就一定要交好俄國,可是又要避免捲入到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爭端裏去;又要避免因為和俄國的關係親密而得罪了英國,因為俄國從黑海向地中海擴張直接威脅到蘇伊士運河,英、俄兩國不對付。
出於這一系列顧及,俾斯麥的外交設計就不可能簡單得了,這也是老成謀國的難處。
1910年, 德皇威廉二世(後排右三)與歐洲各國君主
如果俾斯麥是諸葛亮,那1888年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肯定不是劉阿斗,他如果是阿斗還好,壞就壞在“眼高手低”這四個字上,他竟然認識不到德、俄關係是德國外交關係基石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當這個基點出現偏差,“德國進坑”就難以避免了,威廉二世怎麼進坑的,我們下回再聊......
【參考文獻】:《第一次世界大戰》、《普法戰爭》、《俾斯麥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