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嚮明初級中學學生自然課題研究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祈禱了一個星期,原本預計的雨水幸而未至,週五的上海是多雲的好天氣。這讓嚮明初級中學初二年級的同學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幸運了!因為今天下午,他們要把課堂搬進和校園一牆之隔的復興公園,開展研學。
校長馮強介紹,復興公園是嚮明初中“城市夢想家”計劃的第一站。如今,青少年走出校園的機會並不多,為了讓每一次行走更有價值,留下更多收穫,嚮明初中和同濟大學團隊合作編寫了研學手冊,便於同學們蒐集素材,完成任務,記錄靈感,從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用識花軟件辨認一下熟悉卻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再為它畫一份速寫;一層海綿、一層花材、一層襯紙、一層乾燥版,層層疊疊鋪好,再用兩塊壓板上下綁緊,試着用特別的方法留住春景;拿出便攜式顯微鏡對準一片普通的樹葉,看看放大的畫面下,會出現怎樣奇特的紋路……身着校服的同學們三五成羣結伴而行,手中的裝備,吸引了不少遊人的眼光。
根據手冊指引,在復興公園,對建築感興趣的學生儘可以琢磨法式園林究竟有何特點,對生物感興趣的學生則可以探究在城市公園中,野生動物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和人類共存。“你們現在嘗試的素描和拓印是環境設計師的基本功。當你沒有工具的時候,還可以用腳步、臂展等作為‘尺’來估算長度和麪積。”同濟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吳琪和方菲一邊向大家介紹周邊景觀,一邊給同學們進行了簡單的職業啓蒙。“我們要鼓勵學生們到自然中去體驗,去發現,而不僅僅是抽取一些概念告訴他。”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教師呂翰林引導下,另一組同學則忙着對公園不同區域,進行温度、適度、照度、噪聲的測量。比對數據後大家發現,樹木多的地方,噪音往往較弱,原來,這就是植物綠島作用的體現。呂翰林説,在他的計劃中,如果有時間,還想帶着同學們不僅到復興公園這類城市公園,更到古猗園等園林景區以及城市郊野的濕地公園去走看看。
芳菲四月,花開正豔。“好久沒有花這麼多時間逛公園了。”這幾乎成了少年們的共同感嘆,植物類課題自然成為最“時鮮”的選擇。“珠頸斑鳩、樹麻雀、灰喜鵲、灑金桃葉珊瑚、南天竹……”女生鄭子涵如數家珍。她小時候住在復興公園附近的老房子裏,受到生活環境影響,長大後的她成了同學們公認的“動植物控”。她希望有時間和精力,可以嘗試從種羣分佈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座兒時的樂園。“哇,看啊!我第一次看到這麼清晰的蜜蜂腿,有好多突起!”女生張嫺雅在顯微鏡的發現,很快吸引了姐妹團的目光。“我媽媽特別喜歡種植物,繡球、多肉植物、牽牛花、薄荷……種滿了一個陽台。所以我也喜歡跟她逛花鳥市場,買花。“初二(1)班班長金若涵是個愛笑的姑娘,她説,去年因疫情宅家期間,她買了七八種植物種子。牽牛花、波斯菊、金錢菊等從一顆小種子一點點破土,用柔弱的枝條抵抗風雨,還真的開出了小花!這讓她真切感到了生命的力量,點滴感悟,則全部寫進了作文。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