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瓊近照
馮海旻在實驗結束返回宿舍的路上,拍下了凌晨3時的九州大學病院醫局辦公樓。
許馨文近照
王寒近照
李釗鈺近照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以來,中國留學生的留學之路充滿挑戰——線下課到線上課的學習模式轉變,回不回國的艱難選擇,疫情和防疫政策之下的雙重心理壓力等,但他們依舊為了夢想繼續前行。
新東方前途出國對話多位留學青年,請他們分享疫情之下和複雜的國際形勢之下的留學經歷。本版選取其中5位留學生的故事,以饗讀者。
王瓊瓊:
工作8年 重新出發
工作8年之後, 30歲的王瓊瓊重新踏上求學路。這時,她已是一位母親,但她也沒忘記,“我也是我自己!”
“何時也能去彼岸看看?”
2012年大學畢業之後,王瓊瓊憑藉英語專業的優勢,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留學顧問,幫助過多名申請留學的學生。每一次目送那些懷揣夢想的孩子踏入理想的海外學府,她都禁不住自問:“一直都做連接兩端的橋樑,我何時也能去彼岸看看?”
因為親和力強、業務能力優秀,很多成功申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跟王瓊瓊保持着聯繫。通過跟這些學生的接觸,她發現,很多孩子出國上學之後轉變很大,跟在國內時相比,變得更加自信,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見證一棵棵樹苗逐漸長成大樹,王瓊瓊開始躍躍欲試。“前方的世界是充滿未知的美好,而改變則是人生的常態。”考慮到未來的職業規劃,她認為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需要進一步擴充才能夠實現這些目標。
“我要出國留學!”這個念頭在王瓊瓊心中升起後,便呈燎原之勢。
入讀倫敦大學學院
決心再次出發的王瓊瓊初為人母,出國留學意味着和孩子一整年的別離。看着剛剛1歲的兒子,她的心裏很是煎熬。所幸丈夫對她的選擇很支持,並且向她保證能照顧好兒子。讓王瓊瓊最終下定決心的是從兒子的眼睛中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那一刻我明白,我想成為我自己,活成兒子的榜樣”。
雖然工作經歷一直跟出國留學相關,但是真正開始準備申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首先是備考時間問題,工作和家庭佔據了王瓊瓊的大部分精力,能夠充分利用的只有上下班途中的碎片時間。在每天上下班搭乘地鐵時,她都抓緊時間學習。其次便是“雙非”本科所帶來的一些現實侷限,導致她與部分理想中的院校失之交臂,不過8年的工作經驗給申請加分不少。
最終進入倫敦大學學院讀書,可以説是王瓊瓊努力爭取的結果。她申請的第一個專業直接被拒,理由是工作履歷不符。後來王瓊瓊瀏覽學校官網時發現“教育技術”專業非常有意思,而且與自己所規劃的職業方向一致,於是再次向校方提交申請,並且在等待期給校方發信,強烈表達對學校及專業的熱愛。
“不到1個月,學校就給我發來了錄取通知,感覺自己好幸運!”在談及這段經歷時,王瓊瓊很是感慨。
打破已有的認知體系
在等待錄取通知時,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當王瓊瓊接到錄取通知時,一時有些迷茫,面對家庭和孩子,她問自己“這樣的冒險是否值得”。經過慎重考慮,她決定按原計劃出國留學,於2020年9月底抵達英國。
重新回到學生身份需要轉換的不僅僅是心態,還需要打破已有的認知體系。王瓊瓊的專業學制是1年,由於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涉及面廣,所以課前需要閲讀大量資料,否則就有可能跟不上老師的進度。課後還會有小組討論或者話題活動等,也需要查閲文獻,以致課程安排滿滿當當。
在上課過程中,王瓊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學中80%以上都有工作經驗。助教告訴她,往年這個專業應屆生居多,但王瓊瓊就讀的那一年發生了很大改變,班級中的應屆生只有兩三個。
同學們帶着特定教育問題前來求學,因而學習勁頭也更足,尤其是小組討論時,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擁有不同履歷的同學所激發的思想火花絢麗而別緻,每當這時候,她都會深深體會到留學的意義。
“雖然生活平淡,但奔跑起來就會感受到風。”王瓊瓊説。
馮海旻:
做醫學之路上的跋涉者
創立於1903年的日本九州大學人才輩出,中國學子馮海旻在這裏度過了博士生涯。
立志學醫
讀高中時,馮海旻就表現出了對化學和生物領域的興趣,於是在高考時報考了臨牀醫學專業,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
按照相關政策,中國醫學本科5年制的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申請赴日攻讀醫學博士學位。此外,相比國內的碩博連讀時間,在日本攻讀醫學博士學位的時間相對較短,再加上日本的醫學研究位列世界前列。這都成為馮海旻在大學期間決定畢業後赴日攻讀醫學博士的因素。
由於當地居民常常食用鹹魚等高鹽類食物等原因,日本曾是胃癌高發的國家之一,因此得到了醫學界的特別關注。如今,在胃癌治療領域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診療政策讓日本的胃癌治癒率大大提升,使其成為了世界胃腸外科的引領者。對於馮海旻這樣主攻外科方向的醫學生,消化系統是日常學習和實驗中最常接觸的人體構造。經過和導師的溝通,他選擇了科室最擅長的“胰腺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向作為自己讀博期間的研究方向。
嚴謹求實
在留學期間,馮海旻養成了做“手賬”的習慣。這源於需要自己規劃時間,比如在忙碌的考試後,完全可以騰出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此外,日本的“手賬文化”很是流行,男女老少都有日程管理的筆記本,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來確認一下內容或者添加一些行程,是非常有效的時間管理工具。馮海旻依靠手賬,將自己的留學生活打理得有條不紊。
具體到醫學實驗的操作,據馮海旻介紹,一般由前輩帶領後輩進行,導師則負責課題指導。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醫學生進行實驗時,可以運用前輩留下來的數據庫,作為自己的參考。而後輩又會將自己實驗得來的數據和接診病人得到的數據整理和傳遞下去,以供未來的後輩研究。
但學校對醫學生的要求也很嚴格,只要有一門課掛科,就需要留級1年。“不過這樣的留級並不丟人,日本學生會覺得又多了1年的時間反思自己為什麼沒有好好努力,並在新的一年裏重新振作,規劃好學習和娛樂,紮實打好基礎,這樣畢業才是真正合格的人才”。馮海旻説。
疫情之下
2020年1月,馮海旻回國與家人共度春節,因政策所限,直到當年6月他才返回日本繼續學業。那時,他所在科室的實驗室開始施行預約制,每個時間段都要提前規劃好由誰來使用,避免大家扎堆,以保障學生的安全。臨近畢業時,為了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操作,馮海旻選擇了半夜使用實驗室,做完實驗後再回宿舍休息,儘管晝夜顛倒,但他覺得博士生涯臨近尾聲,踢好“臨門一腳”尤為關鍵。
作為旅日多年的“留學生前輩”,馮海旻認為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十分重要。“疫情有兩面性,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對中國學子來説,如果未來想進一步深造,留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助於開闊視野。” 馮海旻説。
如今,馮海旻已畢業回國發展。“學醫是一件很有自豪感的事情,這條路還很長,未來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馮海旻説,留學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堅信憑着對新事物的嘗試和麪對自己的勇氣,未來也會越來越清晰。
許馨文:
做自己人生的規劃師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研究生的許馨文的留學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不過目標明確、善於規劃的她,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
瞭解中外教育
本科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許馨文,為了體驗不同的教育體系,在申請研究生時選擇了同樣地處北美的加拿大。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不僅助她免考語言,而且還申請到了在不少同學看來申請難度極大的研究生項目。
因為本科學習的教育學相對面寬,所以在研究生階段,許馨文選擇了更偏實踐的教育心理學。談到喜歡教育學的原因,許馨文説:“希望能對中外教育均有所瞭解,將二者的優勢結合起來,推進教育事業的更進一步發展。”
由於不是第一次留學,且美國和加拿大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許馨文適應起來非常快。但兩個國家在教育風格和教育方式上也有不同之處。她介紹説,在美國讀書時,班上大多數都是當地學生,以教育學專業為例,學校會提供很多實踐機會,在課堂上需要動手的東西很多。相對而言,在加拿大讀書,班上的國際學生更多,課堂上更多以同學間的輸出、交流和分享為主,更偏學術。“當然這也和學習階段不同有關。”許馨文説。
留學帶來諸多改變
作為父母的掌上明珠,出國前的許馨文獨立能力不強。出國以後,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獨立完成,大到搬家,小到辦電話卡,她的獨立能力在這些經歷中得到逐步培養。後來,在面對問題時,她發現自己並不慌張,而是會冷靜思考如何找到最好的辦法去解決。與此同時,來自各個國家的同學匯聚一堂,互相交流,也令她的社交能力一點點升級。
在國外獨立生活讓許馨文有機會去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對未來整體的規劃也更加清晰。“留學讓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也讓我成長了很多,留學帶給我的影響和變化是巨大的。”許馨文説。
疫情下的留學生活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許馨文的既定計劃。2020年3月,學校改成了網絡授課,公共場所也需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各類基礎設施均關閉了,甚至無法去圖書館學習。
許馨文説,儘管網課不存在時差,但課堂的參與感還是有所下降,對着電腦很容易走神,氣氛也遠不如線下活躍。同時,生活社交方面也有了不少限制,所有的物資都是通過網絡進行採購。
在疫情暴發初期,許馨文有些恐慌。好在國內的家人寄來了口罩等防疫物資,多倫多大學以及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也給留學生們免費發放了健康包,讓她感受到了温暖。
後來臨近期末,不僅回國機票難買,許馨文也擔心在飛機上感染新冠病毒,便選擇留在加拿大完成課程。隨着一切向好,她漸漸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節奏——與教授和同學通過線上溝通確保正常的學習進程;和室友互相幫助;和親人朋友保持密切的線上聯繫;開始在家鍛鍊、看書等。
2020年12月,許馨文順利結業,返回國內。學習了5年的教育學,一向目標明確的她對未來有了更具體的規劃,給自己設定了兩個方向:“一是從事與留學相關的工作,一是做早教工作。”
王寒:
堅守教育初心
2020年3月19日,澳大利亞公佈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此時,王寒面臨回國或繼續留在墨爾本的兩難選擇中,因為一旦出境,就意味着短期內無法再回到澳大利亞學習。經過慎重考慮,她決定留在澳大利亞。
疫情下的艱難選擇
2020年3月到5月,澳大利亞疫情管控非常嚴格。後來,隨着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的逐漸降低,對於公共場所以及家庭聚會的要求也逐漸放寬。然而到了當年7月,澳大利亞冬季來臨,疫情又有了抬頭的趨勢,王寒的很多朋友在那時選擇回國。
對於王寒而言,最難熬的其實是疫情暴發初期,“那時,藥店裏賣的消毒用品和口罩特別少、還特別貴,一袋50個一次性口罩要賣到60或者70澳元。”王寒回憶道,“後來,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給中國留學生髮放了健康物資,有口罩、消毒濕巾等,還發放了好幾輪,為留學生提供了方便。”
相比醫用物資缺乏,家人的擔憂是王寒最為揪心的。“其實我也想過回國。”王寒説,“因為那時候澳大利亞疫情嚴重,我跟爸媽每天都會打視頻電話。但考慮到回國上網課有一些不便,最終決定留在澳大利亞好好學習。”
進入全面網課模式
王寒從小就有個夢想——當老師。然而,本科時與自己心愛的英語專業失之交臂,不得已選擇了化學專業。但這個專業開設師範方向,讓王寒積累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也為之後申請對外英語教學(Tesol)專業打下基礎。
大四下半學期,王寒開始着手準備留學申請。“我曾經到英國劍橋大學參加過暑校,當時覺得英國的教育模式挺適合我,但等到開始準備時才發現已經晚了。”最終,她申請了入學時間更為靈活的澳大利亞高校,並獲得了墨爾本大學Tesol專業的錄取通知。
2020年3月,王寒正式入學。全英文授課方式的不習慣,複雜的論文寫作及文獻引用格式,晦澀深奧的教育理念都讓她有些力不從心。授課老師飛快的語速讓王寒覺得連彎腰撿個筆的機會都沒有,彷彿那麼一瞬間也會漏掉一個知識點。2020年4月,學校封鎖,課程改為線上的消息對於王寒來説反倒是鬆了口氣,“網課的內容可以反覆觀看、反覆聽,最後總能明白老師所説的內容”。
在多元教育中求突破
雖然缺少一些線下互動,但王寒對於大學的課堂氛圍感受很深。學生可以隨意向老師提問,哪怕這個問題可能跟課堂主題關聯不緊密。
“給我最多感觸的是曾經上過的一門叫批判性思維的課。”王寒説,“老師常強調,不要限制學生的發揮,要讓他們暢所欲言。”
疫情雖然給王寒在出行上增添了許多不便,限制了她對澳大利亞的“探索”,但同時也讓她有了不一樣的收穫。原本“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變身大廚。“原來在家就會煮個泡麪,媽媽特別發愁我到了國外怎麼生活。現在什麼毛血旺、椒麻雞、排骨飯我都會做。”王寒笑着説。
李釗鈺:
做順應時代趨勢的前行者
2020年7月底,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就讀研究生的李釗鈺踏上了回國的航班,但追逐夢想的腳步並未停下。2021年初,她繼續前往美國完成學業。
從不敢説話到樂於分享
短暫回國的那段日子中,相較於在波士頓每天緊繃繃的生活,白天睡覺、夜裏上課的學習節奏並未給李釗鈺造成負擔。除了上課,她還為自己找了份實習工作。用她的話説,美國是個看重“軟實力”的國家,想要從眾多求學者或求職者中脱穎而出,擁有含金量高的實習經歷能讓招錄者眼前一亮。
李釗鈺本科讀的是會計專業,申請研究生時,最初選擇的是金融,後來轉至應用商業分析專業。在留學期間,她注意到,教授們非常喜歡與學生互動,經常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或者學習心得體會。每當這時,李釗鈺都慶幸自己有過實習經歷。
初到美國的李釗鈺羞於開口與人對話,上課時也基本插不上話,“很想説話,但不知道説什麼”。回憶起剛到美國上課的情景,李釗鈺説:“記得有次上金融課,老師講到特斯拉的案例,問我會不會投資特斯拉的股票,我有過證券公司實習經歷,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剛開始,口語不是很流利,我都能感覺到臉在發燒,外國同學也一直盯着我看,當時就覺得有些挫敗!”
課堂上的挫折並沒有讓李釗鈺氣餒,反而培養出自學能力,讓她變得樂於分享,心胸也更開闊了。
轉變是為了圓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本計劃2020年年底畢業的李釗鈺不得不把畢業時間延至2021年5月。出於今後的就業考慮,她在完成第一學期的金融專業學習後申請轉至應用商業分析專業。
對於會計專業背景的李釗鈺來説,商業分析專業的課程很難。她笑着調侃説,這個專業是“學到頭禿”。雖然不如計算機科學專業那麼“硬核”,但是多種計算機編程語言的學習是必修的。有些課程,老師不會講得很仔細,李釗鈺只能自學。“壓力大到會崩潰的那種。”她説,“而且那時候許多朋友因為疫情離開美國了,我連個可以傾訴的人都沒有,時不時就想大哭一場。”
既然那麼難,為什麼要轉專業呢?李釗鈺説:“還是考慮到將來的就業趨勢,我覺得不管年齡多大,人都要做順應時代趨勢的事情。”
艱難也要勇往前行
波士頓坐擁多所世界著名院校,吸引了大量公司前來發展,也為年輕人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不過,對於海外留學生而言,金融行業的工作並不好找。”李釗鈺坦言,“而商業分析比較偏技術,很多大公司都會設立相應崗位。”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既定的軌道,許多美國公司不再招聘海外留學生。從2020年暑期開始,李釗鈺陸陸續續投了幾份簡歷“試水”,在求職社交網站上與公司溝通,也收到了一些反饋,雖然留下很多遺憾,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21年1月,李釗鈺返回美國完成學業並在當地繼續找工作。
如果説留學前的李釗鈺是温室裏的花朵,那麼出國後的她“修煉”成了鏗鏘玫瑰。在這一年中,李釗鈺學會了在生活中快速適應各類環境,在工作中直面不同人的眼光,在課堂上自信滿滿地“出擊”,內心逐漸變得強大。
“不管夢想能不能實現,如果連試都不試一下的話,一定會遺憾終生。”李釗鈺説。